11月20日,走进巴林民族手工坊,只见手工艺人们正在忙碌着制作蒙古族服饰、帽子、头饰、手工艺品、蒙古刺绣.....游客们三五成群边参观民族手工艺品展示,边挑选自己心仪的手工艺品,十分热闹.....
手工艺人们在制作蒙古族服饰。
巴林民族手工坊于2014年由巴林右旗政府投资建立。目前,工坊共有80多家商户入驻营业,手工艺人近300人,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生产经营形式多样、就业方式灵活,已逐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作用。
居民参观巴林民族手工坊手工艺品。
“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更让我坚定把这门手艺给年轻人传下去。”巴林右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林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哈斯格日乐说。她经常在这里教徒弟制作传统蒙古袍,用几十年的坚守传承民族手工艺,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在巴林民族手工坊像哈斯格日乐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23名,正是在这些传承人们的带动下,巴林右旗非遗文化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巴林民族手工艺坊文创产品研发会。
近年来,巴林右旗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累计投入2亿余元构建传承基地、传习基地、传习站、传习室、非遗资料室等,为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参与活动提供了舞台。该旗现有代表性非遗项目共20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13项、市级项目30项,认定四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共173人。
巴林右旗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宋丽丽说:“巴林右旗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旅游、就业融合发展,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5条,年吸引游客达50余万人,带动就业达3万余人。”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塔娜
通讯员:敖特根格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