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不要钱还倒贴?欧洲能源市场崩盘,中国储能笑纳天价订单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10 04:11:15

2025年初,德国电力市场就上演了奇特一幕。1月2日,受北海强劲海风影响,风电发电量猛增到40吉瓦,远超全国用电负荷,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居然跌到 -5欧元/千瓦时,负电价持续了4个小时。

这可不是个例,2024年德国负电价时长达到468小时,比上一年多了60%;法国负电价时长翻倍到356小时;西班牙更是首次出现全年247小时的负电价。在欧盟竞价区域,17%的时间里电价都是负的,芬兰以超700小时的负电价时长,成了欧洲“负电价之王”。

这些数据背后,其实是欧洲电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在 “作祟”。当新能源发电占比突破一定界限,比如德国在 2024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 62%,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的短板就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就拿德国来说,它的电力市场设计里,缺少有效的储能调节机制,多余的电没办法及时被储存利用,只能以负电价这种极端方式,来让市场恢复平衡。

欧洲电力市场结构那叫一个复杂,德国就是个典型例子。它形成了 “电厂 - 交易所 - 经销商 - 用户” 这样四级交易链条。电厂得提前把发电量像卖期货似的挂到交易所,经销商通过竞价签约拿到电力,然后再转手卖给用户,或者在期货交易里倒腾差价。

这样一来,价格形成很市场化,但也引来了一群 “炒家”。在德国那 1300 多家电力经销商里,差不多 30% 的企业主要靠套利赚钱,把电力市场当成了自己的 “赚钱游乐场”。

欧洲电力市场价格老是波动,说到底是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 “成长烦恼”。天然气发电虽说灵活,想开就开,想停就停,可成本高得吓人,边际成本差不多 80 欧元 / 兆瓦时。再看看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发电,成本倒是低得很,趋近于零,可它们完全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2024 年夏天,德国光伏峰值出力一下子飙到 85 吉瓦,午间用电负荷才 35 吉瓦,这一对比,中午时段负电价频率比上一年增加了 26%,电力供需平衡变得像纸糊的一样脆弱。

欧洲电力市场在政策设计上也有点 “拖后腿”。市场价格下限普遍设定为 -100 欧元 / 兆瓦时,意思就是发电商为了不让电浪费,可以给人钱让人把电拿走。但这个设计没起到激励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建设的作用。

瞧瞧德国,储能装机容量才 12 吉瓦,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比起来,连 3% 都不到,和欧盟《REPowerEU》计划里 2030 年 200 吉瓦的目标比,差得十万八千里。

负电价对发电商来说,简直就是利润的 “杀手”。2024 年,德国传统火电企业因为负电价亏损超过 30 亿欧元,像 RWE、EnBW这些大企业,都不得不关闭部分煤电机组,来减少损失。

新能源企业也没好到哪儿去,虽说光伏度电成本降到 0.03 欧元,可负电价时段没赚到钱,还得靠其他时段高电价来补,项目内部收益率都下降 2 - 3 个百分点,发展的劲头都被削弱了。

工业领域也深受其害。2024 年德国工业电价达到 0.25 欧元 / 千瓦时,是中国的 3 倍。化工巨头巴斯夫就因为能源成本太高,都计划把 10% 的产能转移到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去了。这么一来,德国作为欧洲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都开始有点动摇,产业空心化的趋势让人担忧。

居民们也没能躲过负电价带来的影响。虽说终端用户电价没直接显示负电价,但电网维护费、储能投资成本这些,最后都通过税费的形式,转嫁到居民身上了。2024 年,德国居民电价里税费占比 40%,每千瓦时电费都快到 0.4 欧元了,普通家庭年均电费支出比上一年增加 12%,生活成本就这样悄悄变高了。

欧洲储能市场现在缺口大得很,欧盟预测 2030 年得部署 108 吉瓦储能系统,可目前才建成 35.9 吉瓦。这时候,中国企业冲了上去,成了欧洲储能市场的重要力量。2024 年,阳光电源、华为等企业在欧洲签的储能订单超 50 吉瓦时,占当地新增装机的 70%。2025 年 1 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它的 Megapack 产品优先供应欧洲市场,单台设备能存 3.9 兆瓦时电能,够 1500 户家庭用一天呢。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

德国在 2025 年通过了 5000 亿欧元财政法案,其中 1000 亿欧元专门用来支持气候转型,还明确给储能项目 0.05 欧元 / 千瓦时的度电补贴。中国企业哪会放过这好机会,德业储能的 40 尺集装箱储能系统进入德国市场,能支持光储一体化和离网运行,2025 年订单预计突破 3 吉瓦时;中和储能的液流电池系统靠着 20000 次循环寿命和安全特性,拿下法国 EDF 集团 257 兆瓦 / 1028 兆瓦时订单,在欧洲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2025 年 1 - 2 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 1.8%,其中储能相关产品增速达 25%,拉动整体出口增长 0.5 个百分点,中国对欧出口正从传统机电产品,向高附加值储能设备转变。这种变化,让中国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框架下,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在国际市场上更有底气。

欧洲负电价现象,是能源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技术瓶颈、政策滞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来说,这既是传统出口市场萎缩的挑战,也是储能技术开拓新增长极的好机会。中国靠着在储能技术上的优势,正从 “世界工厂” 向 “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转变。

在全球能源革命这场大戏里,中国有希望凭借 “技术 + 资本”,构建起 “技术标准 - 商业模式 - 政策协同” 的完整生态,实现从 “跟随者” 到 “引领者” 的华丽转身。

资料来源:钱说



0 阅读:137
之桃开心生活

之桃开心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