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姚鹿亭乡、梨洲街道和陆埠镇三地交界的那广袤无垠、峰峦起伏的连绵群山中,傲然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高峰,其名“金竹尖”。说起此峰,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动人传说。相传,有一日,赤脚大仙云游天下,偶然间来到此地。他放眼望去,只见这山村地处偏远,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村民们生活贫困,物资匮乏,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此情此景,令赤脚大仙心生怜悯之情,他毫不犹豫地拔下自己的两根眉毛,将其栽种于茅山之巅。刹那间,奇迹发生了,从地里钻出了两棵金灿灿的笋芽。这两棵金笋迅速升上半空,不断地伸展枝条,绽放叶片,最终长成了两株光彩夺目、熠熠闪光的金竹。
附近的山民们听闻这个消息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忙着捡拾那掉落的笋箨,有的则奋力扯下金竹的叶梢,凭借着这些宝贝,一个个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赤脚大仙深知,若任由这种不劳而获的风气蔓延,必将对山民们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于是,为了防止助长山民不劳而获的思想,他施展神奇的隐身术,将金竹隐藏起来,并立下了严格的规矩,言明今后只有那些勤劳、善良,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方能有幸见得金竹现形。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实际上它深深寄托了山里人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是他们内心美好愿景的生动体现。
金竹尖在古时被称作“䈽竹尖”,其海拔高达 650 米,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北四明第一峰”。清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高峰兀立,雄冠诸山,形家者言为郡龙之太祖。其下为不傍冈,亦高于诸山,所谓诸峰罗列似儿孙者是也。”曾经,清人孙旭照到此游览,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收拾烟岚露石根,群山历历拥儿孙。白云深处埋樵径,黄叶残时见寺门。谷口风腥潜宿虎,岩腰树老倒垂猿。夕阳红入前溪路,风叶萧萧又一村。”
金竹尖乃是茅山的主峰所在,而茅山又有着明显的东、西之分。依据地方志的记载,西茅山位于金竹尖的西北方向,在过去隶属于慈溪县石台乡十七都。至于东茅山,其山脉脉络源自余姚的上王山,往东则是灶梁冈。然而,当地的乡民们长久以来形成了习惯,将金竹尖整座山体都统称为茅山。
茅山之上,到处都遍布着繁茂生长、萋萋摇曳的茅草,正因如此而有了这个名字。如今被写作“毛山”,实际上这是一个笔误,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毛山”这个称呼也蕴含着草木茂盛的意思。茅山的形状宛如一头耕牛,在乡间,人们便依据牛身的各个部位来称呼其不同的方位。朝向西方的小丘被称作“牛头”,临近着梨洲街道的上王岗村山地。“牛屁股”“牛尾巴”“牛绳”连同不傍冈,这些地方统统都是陆埠杜徐岙村的林地。南坡的“牛肚皮”“牛脚”则属于鹿亭高山村和高岩村,那里分布着松林、茶园以及稻田。半坡处有一条石径蜿蜒曲折地通行着,正因如此又被称为“石岭”,连带茅山冈也依照约定俗成被叫作“石岭山头”。
金竹尖的北坡险峻异常,陡峭笔直,众多的巉岩高耸林立,棱角分明。半山腰处,野生的树木郁郁葱葱,繁茂苍劲,松树与竹林相互交织,翠绿交相辉映。古老的藤蔓盘曲交错,犹如虬龙一般肆意纵横,颇具原始野林的独特气象。在峭壁之下,有一条幽深静谧的溪谷,当地土名称作“大水坑”。这条溪谷隐藏在竹木的浓荫遮蔽之中,怪石嶙峋,布满了茵茵的苍苔。一道如同白练般的飞瀑层层倾泻而下,最终落入了远近闻名的乌龙潭。乌龙潭在过去被称作乌盆潭,潭底深邃无比,水色呈现出青黑色,形状好似瓦盆。潭旁曾经建有一座神龙殿,“因水患而遭到损坏”。在清嘉庆十六年,由慈溪知县张久照将其迁建至潭下百丈之外的溪埠上,也就是如今在翠竹掩映之下的乌龙寺的前身。
倘若要攀登金竹尖,唯有从西坡较为平缓的“牛头颈”行走是最佳选择。越过数垄葱郁的茶地,爬上草木繁茂旺盛的“牛背栋”,便能直达峰顶。登上峰顶,狂风呼啸犹如虎吼,松枝在风中摇曳摆动。在东北隅凸起一方孤立的岩石,可供游人驻足凭眺,尽情欣赏美景。伫立在岩石之上,举目向远方眺望,天空辽阔无边,山峦雄伟壮丽,让人内心感到无比的舒畅和愉悦,仿佛身心都要飘飘然地飞起来。前后两座山峰相互对峙,近在眼前,似乎只需一步就能跨越过去。然而,当俯瞰底部的悬崖时,不禁让人胆战心惊,脊背不由自主地冒出冷汗。放眼环顾四周,秀丽的山峰层峦叠嶂,好似青色的螺壳簇拥着翠绿,绿色的波涛浩浩荡荡,苍茫无际地涌向遥远的地方。在那郁郁葱葱的竹海松涛之中,杜徐岙细小得如同一枚精致的凤簪,袁马则小巧得好似一枝华美的钿钗,陆埠宛如一抹半遮半掩的锦缎。而美丽的余姚城则显得空蒙虚幻,若隐若现,仿佛是海市蜃楼一般,宛如世外仙境。
早年间,金竹尖连同其所属的整片茅山,对于周边的山民而言,不单单是一座能够提供源源不断柴火的天然柴山,更是他们维持生计、获取衣食的重要来源之地。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一旦遇上灾荒之年,粮食短缺,青黄不接之际,山民们只能依靠挖掘山上的红刺根、葛藤根和狼蕨根,将其磨成粉来充饥,以此勉强维持生命。
后来,随着集体生产力量的凝聚与发挥,大家齐心协力,开垦出了数量众多的荒坡野地。他们精心围筑梯田,辛勤种植水稻、番薯、玉米等农作物,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再后来,聪慧勤劳的山民们开始采挖珍贵的中药材和鲜嫩的竹笋,用心培植优质的茶叶,广泛种植油茶、板栗等经济作物。他们还砍伐竹木,精心编制各类家用器具进行出售,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朝着小康生活迈进。
而在如今这个时代,金竹尖已然华丽转身,成为了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一年四季,这里常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年轻人纷至沓来。他们到此登山,挑战自我,挥洒汗水;骑着单车,畅享风的拥抱,感受自由的气息;进行野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仰望星空;开展旅游,领略山水之美,探寻历史的痕迹。有的年轻人在当地人的热情带领下,勇敢地钻进密林深处,采摘野生的猕猴桃、山楂、毛栗、核桃等美味的果实,挖掘散发着幽香四溢的兰花和肥硕的黄精。
金竹尖不仅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生态园”,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之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那段烽火岁月里,它与对面的“五台岩”以及附近的上王岗,共同构成了三五支队伏击敌人的绝佳地点。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数英勇的战士浴血奋战。这里还曾秘密建有供战士们宿营的“公馆”。那首“深山密林小公馆,金毯铺顶银条围四边,不动椅子自动桌,囫囵眠床沙发垫,长年不断自来水,煮饭做菜不冒烟,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的歌谣,至今仍然在老人们的口中深情传唱。歌中的“金毯”指的是山上那茂密的松枝,“银条”是摇曳的竹梢,“不动椅子”是稳固的岩石,“沙发垫”是柔软的茅草,“自来水”则是清澈的山泉。
每年春天,金竹尖的各个角落都开满了红彤彤的映山红。那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映山红,仿佛是革命先烈们英勇牺牲时流淌的鲜血,象征着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无畏奉献的精神;又仿佛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那蓬勃燃烧的旺盛之火,展现着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无限的活力;更象征着山里人如今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的美好生活,饱含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乡亲们满怀感慨地说,金竹尖上的两株金竹终于现形了,一株叫“乡村振兴”,一株叫“共同富裕”,这是时代赋予这片土地的新希望和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