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3年至2020年,世界银行连续17年对全球190多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中国的排名从《营商环境报告2018》的全球第78位提升到《营商环境报告2020》的第31位。
2023年5月,世界银行推出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Business-Ready)——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价。此次评测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专家调查的唯一样本城市。评估维度从办事便利度拓展到监管框架完备度、公共服务可及性、企业办事便利度三个维度,还包含数字技术运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性别平等三个主题;评估对象拓展到大中小各类内外资企业(不包括国有企业);数据采集更加多元化,还首次引入企业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6个片区)。
近年来,上海以对标国际营商环境一流实践为牵引,推出综合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18年以来,上海每年出台一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到今年已经是第七版,从1.0到7.0,累计推出了逾千项改革举措,涵盖了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涉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监管环境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多个方面。
为对标最新版世行B-Ready评价体系、主动回应企业关切和便利获取相关政策,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界面新闻,耗时2个多月,先后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推出“大咖聊营商”专题。专题涉及公用基础设施服务、获取经营场所、劳工、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解决商业纠纷等多个方面,专家学者们一起探讨,一起谋划,为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谏言献策,也为持续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力出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环境发生重大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目标下,上海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于2001年成立全球营商环境评估项目组织,建立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起持续发布营商环境报告(DoingBusiness),激励世界各地政府实施营商环境改革。
2022年,世界银行启动B-READY(BusinessReady,商业就绪)新营商环境项目,从评估角度、评估指标、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政进,在新设的“市场竞争”主题下纳入知识产权指标评估,更加关注对于企业的服务提供及其效率,重视法律信息收集及执行措施。新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引发全球众多国家关注。
如今,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态势,正在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其中,知识产权是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为公众、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服务。近日,上图上情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鹤接受界面新闻的专访,他通过对比法律、公共服务、企业服务等多个维度,为我们解读了国内外各地保护知识产权的特色。
界面新闻:国内外主要国家或城市如何进行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优化?
林鹤:近几年,各国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特别是在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国际产权指数、《世界商标评论》等排名中皆位于前列的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都将知识产权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比如,美国通过法案保障、贸易监督、资源协助、法律援助、中小企业服务、教育培训与宣传活动等多方面开展知识产权服务;
欧盟实施欧洲“单一”法规,统一专利制度,出台知识产权补充规则,完善知识产权监管框架,通过免费咨询与教育服务、知识产权预诊与扫描、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制定、知识产权使用及支持政策评估和监测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新加坡修订知识产权法,实施加速审查、新兴行业专利优先、专利货币化服务、调解促进、免费法律服务等一系列专利促进计划,优化无形资产转型服务,推动区域知识产权纠纷调解。
从这三个国家或地区的各项措施来看,主要是从法制保障、公共服务和企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产权措施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国内多个省市也在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比如,北京施行《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营造法制保护环境,出台六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提升知识产权政府服务能级,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发展,开展诉源治理,优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
深圳出台全国首部覆盖知识产权全类别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形成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率先实施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启动一站式数字化服务,提高专利转化运用效益,强化投资者保护和各项惠企措施,进行海外维权援助;
浙江推出《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等多项举措进一步强化法制保护,强化行政保护与协同保护,强化数字治理,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实施金融创新、知识产权奖、专利公开实施制度、专业人才培育;
江苏制定全国首部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省级地方法规,建立行政司法协作机制,实施特色多元纠纷调解,进行数据知识产权探索,扩大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
总体来看,这些省市主要是从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法规方面来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从而优化营商环境;同时配合行政保护,从审批改革、数字治理、数据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提升公共服务,从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方面加强中小企业服务。
界面新闻:如今,上海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如何?
林鹤:上海非常重视和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建设了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全国首家科创版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并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等加强国际合作。
如今,所有的知识产权领域措施,都已经融入到优化营商环境中,从而推动上海成为国内营商环境排名最前列的城市。
上海还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法制建设,2023年11月,上海通过了《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二次修订。
事实上,上海市从2018年起连续出台六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汇总前五版行动方案中知识产权领域亮点措施,涵盖了侵权查处和惩戒、联合仲裁调解、海外维权、数字治理、公共服务平台、示范企业和园区、跨区域服务、定价和交易、股权投资、质押融资、重点领域关注等。
2023年的《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同样侧重于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此次修订涉及知识产权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提出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应急援助机制,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等,编制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优化知识产权业务受理流程,以及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
相比较以前版本,其措施强化数字赋能知识产权治理,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在张江科学城打造科创特色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公共研发服务体系,优化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全链条保护;强化长三角营商环境的联动认同,强化长三角监管执法、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等领域合作共建。
界面新闻:相较其他国家与城市,上海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情况如何?
林鹤:相比较国内其他省市主要是依靠知识产权相关条例进行营商环境法制建设,上海较早把知识产权纳入专为营商环境所设的法制建设范畴,并不断修正优化,在知识产权营商环境领域的法制建设处于先行水平。
与国外政府措施相对比,对比新加坡与上海在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中的各项指标,两个城市在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中的法制建设体系都已经非常完善,最终考验的是政策实际落实及其实施效果。
与此同时,从公共服务和企业服务来看,上海较早在公共服务和企业服务方面进行众多支持,例如金融服务、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其后不断完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其实,这些与美国、欧洲、新加坡的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过程内容都较为相似。
当前,相比较国外政府措施,上海和国内其他省市都比较关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赋能和推动知识产权治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上海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相关技术转化,以此更大程度地推动创新。
界面新闻:您认为,上海应如何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林鹤:世界银行B-READY(BusinessReady,商业就绪)新营商环境项目通过收集法律信息以及实际执行措施,关注企业发展,重点考察监管框架、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公共服务提供及其在实践中结合的实际效率。
上海已有在法规框架、公共服务、办事便利度三大方面都有所建树,之后的进一步优化措施也应从持续提升法律法规质量、推动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企业服务便利度几方面去推进创新,以此不断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发展。
首先,根据市场竞争需求持续提升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法规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监管和执法的包容性、柔性,尤其是进一步提升促进创新和技术转让的法规质量,实施企业专利转化和利用指导,促进专利转化运用。
其次,在开展公共服务方面,上海应注重措施的公益性、可及性拓展,支持数字时代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制度创新探索,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咨询及指导服务、提高中小微企业支援及优惠力度、增加金融服务和法律援助,强化长三角联动服务和境外服务。
再次,持续关注各项措施对于增强企业便利性方面的提升,优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和功能、明确审批标准和升级审查流程、简化国际专利申请流程、畅通投诉渠道等,以提升效率为数字治理的评价目标,以此协助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