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这片土地上
当我们聊起幸福
聊的不仅是悠远流转的千年时光
也是人来人往的春熙路、微醺的玉林小酒馆、信步闲适的府南河
更是灯火不熄里奋力擘画的科创高地、雪山下公园城市的未来
在这里
多元性已成兼容并包的缩影
慢节奏就是安逸生活的表达
加速度则为发展动能的注脚
而幸福
便不再只是字里行间的宏大叙事
更是千家万户的真情实感是市井街巷里的烟火人间
2024年,四川新闻网推出特别策划《市井里的万千气象》。带您走街串巷,去聆听街巷里的烟火故事,破解幸福城市的养成密码,读懂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一起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周琼邱可欣摄影报道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着成龙大道一路向东,吉利汽车、沃尔沃、一汽丰田、亚普汽车等众多整车或汽车零部件企业串珠成链,而链条的中心,是有着“吉利高原入东华,龙泉汽车始出发”美誉的龙泉驿区东华村。每年,有超过30万辆整车从这里销往国内外各个地区。
东华村
和现在的高楼大厦景象截然不同,十余年前的东华村还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大片的农田,自建土坯房,当时,“封闭”是东华村的代名词。这里,如何从农田摇身一变,成为汽车产业核心腹地?东华村的答案是——三次“创业”。
“我们的第一次‘创业’是种葡萄。”东华村党委书记雷文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东华村就已经开始探索第一次“创业”。“以前,为了打破‘封闭’的状态,我们想了一些办法,尝试着发展农业。”
那时的东华村,遍地是葡萄树,夏末初秋时节,满村都是葡萄的果香味。种葡萄也让村里不少人成为了“万元户”,很快,村民们盖起了小楼房,村子里也迎来诸多来自外省的葡萄商贩。“这样原本相对封闭的村子变得开放,让村民尝到了产业带来的‘甜头’,同时也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东华村以前的葡萄产业(东华村供图)
而随着龙泉驿区境内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获批,地处经开区内的东华村在2005年迎来了第二次“创业”——发展汽车产业。这一次,东华村一干,就持续到了现在。
“凭借经开区政策优势,我们联合街道开始进行招商,为来考察的企业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以及优惠用地。”基于此,如吉利汽车、一汽大众、沃尔沃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陆续落地东华村。有了上游的整车企业,下游的零部件配套商也闻讯而动扎根东华村,主要生产塑料燃油箱的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上游企业多,对我们下游企业来说机会就很多,营商环境非常好。”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厂(以下简称亚普汽车)总经理秦建新告诉记者,东华村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给予了公司非常多的支持,“为了反哺社区,我们也对东华村居民进行了优先录用,解决了很多居民的就业问题。”
东华村内的汽车产业
东华村居民蔡阿姨的儿子就在亚普汽车内工作,“以前他是打零工,现在在厂里是‘铁饭碗’,工资比以前高了几千块,还有社保,我们就不操心了。”
目前,入驻东华村的汽车相关企业已超800家,形成汽车上下游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还吸引了约700家其他的商贸企业,在2023年共解决约一千名居民就业,成功打造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社区。
“产业社区”为东华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西南地区唯一的汽车主题公园,咖啡吧、书吧、银行、酒店等业态聚集,高楼林立,环境整洁,居民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随之而来的,东华村也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的探索——基于产业社区服务企业和服务产业工人。“我们希望这次的‘创业’能实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社区高效能治理。”随着雷文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第三次“创业”的落地项目东华村企业保姆服务中心。
东华村企业保姆服务中心
“我们这个中心,跟东华村合作,在今年5月正式成立。”中心负责人王雪松告诉记者,企业保姆服务中心目前正在探索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物业、金融等多方面的公益或低偿服务,“运营一个企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一定每一个企业都有专人负责,我们就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事,节约他们的时间。目前我们已经对接了50家在东华村的企业,反馈都还不错。”
三次“创业”,东华村的村集体经济成功实现从原来的几千元增收到现在的超50万元,居民人均每年增收也达到4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将产业与居民生活有效融合。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华村人,亲眼见证东华村的变化,现在的东华村环境很美,生活便利,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生活在这里我感到很幸福。”居民李杨会笑着说道。
[记者手记]
步入东华村,随处可见汽车元素:公园、博物馆、休息的凳子、休闲跑道等等。
“为汽车而生,因汽车而活”,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东华村同样日益成长。立足服务企业与居民,历经“三次创业”,营造产业社区,从农业村变为汽车产业核心腹地,用“一辆车”开出了居民和企业的幸福路。
产业强、生活美的社区是什么样?东华村就是范本之一。
出品人:方埜
总监制:雷和斌
策划:戴璐岭
本期记者:周琼邱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