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张文莉)11月25日,贵阳市政府新闻办主持召开贵阳贵安农村“五治”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通报贵阳贵安农村“五治”工作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贵阳市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工作部署,聚焦“小切口、大民生”,以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为抓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将“五治”工作视为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干部作风工程,主要领导谋划部署,推动形成市统筹、县为主、乡镇负责、村实施的联动机制。通过年度化、数字化、项目化推进,确保“五治”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坚持群众主体。贵阳市通过入户走访、坝坝会、线上平台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和监督,及时将群众意见转化为项目清单、责任清单。三年来,共征求群众意见54.5万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万余个,参与“五治”农村家庭达48.6万户,受益群众达210余万人。
坚持系统观念。紧盯规划引领,出台《贵阳市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示范引领型“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和“五治”21个配套工作制度,实行统一理念、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统一调度、统一评估,有效整合政策、项目、资金、力量,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结合、系统谋划、一体化推进实施,持续提升农村“五治”效能。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治房”增颜值,精准“治水”优生态,精准“治垃圾”美环境,精准“治厕”提品质,精准“治风”得民心。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农房确权登记、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设等,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与时俱进。贵阳市紧跟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培育旅居新业态,打造美丽庭院、特色精品村,形成花溪黔陶—高坡—青岩等10条乡村旅居带。通过引入城市资本,盘活利用村庄资源和资产,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步。
近年来,贵阳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发展、治理能力增强以及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全市农村住房环境更加舒适,风貌更加协调,农村水环境持续改善,规模化供水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垃圾减量化治理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有效改善了如厕环境。三年来,全市有4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5个村和8个镇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
乡村发展增添了新活力。随着农村“五治”的深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催生了民宿、康养、避暑旅居等新业态。这些新业态吸引了更多人才回乡返乡创业,带动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等转变逐步探索出企业搭建平台型“622+1”、合作社组织经营型“811+N”等闲置农房盘活经营新模式。如黔陶乡马场村通过盘活利用农房和床铺经营民宿,今年截至10月,已接待旅居游客300余人,营收超100万元。花溪区、开阳县禾丰民族乡青龙河流域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白云区被评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乡村治理迈上了新台阶。农村“五治”工作坚持大抓基层的导向,以“治风”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通过“两书一约一会两榜”,推广“村寨管家”“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遏制了婚丧陋习和滥办酒席问题,大力开展“活人墓”“大坟头”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全覆盖。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蔚然成风。三年来,开阳县禾丰乡、花溪区镇山村、修文县大木村等一批乡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农村改革取得了新成效。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建房、垃圾治理、户厕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贵阳市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条例》等3个地方性法规条例,推动“五治”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全国农村人居环境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现场观摩会、全省“两改两治理”现场推进会等在贵阳市召开。“五治”工作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直有关部门、兄弟市(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一审:陈秋莎
二审:董瑶
三审: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