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26日电(季巍)今年以来,泗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让民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聚焦党建领事,拧紧基层治理动力主轴
坚持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实施“书记领办项目”。制发《关于在全县镇村两级开展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的通知》,全县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聚焦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共领办项目206个,推动基层治理工作项目化、具体化。
完善组织体系架构。在社区设立“社区(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在农村设立“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村民小组(网格)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实现一贯到底的党组织架构,做到每村、每一层都不“挂空挡”。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持续推进“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指导3家街道成立“大工委”、20家社区成立“大党委”,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制发《关于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倡议书》,常态化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结合“9421”社区便民服务日制度,今年全县4000余名在职党员累计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菜单服务等3000余次。
聚焦礼让和事,奏响基层治理和谐之曲
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立足传统非遗文化泗州戏,将剧本《六尺巷》移植改编为泗州戏。泗州戏《六尺巷》在“送戏进万村”活动中,在全县进行展演。挖掘六尺巷蕴含的道德内涵,在中央公园西侧,设立“六尺巷”景观小品,其徽式墙体雕塑上详细记载着“六尺巷”故事,将景观小品变为文化阵地,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群众精神文明创建中,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品牌辐射作用,“中国好人”岳喜环将《六尺巷》的历史典故贴在社区便民栏内,送到有矛盾的居民家中,其成立的“岳喜环调解工作室”调解大小矛盾纠纷600多起,成功率达98%,同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4次,发放普法传单160余张,营造人人知法懂法社区氛围。
充分推广运用积分制。在全县推广运用积分制,指导有条件的镇(街道)打造积分制示范点,通过合理设置积分项目,规范申报程序,强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积分制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目前27个村(社区)推进积分制的兑换和应用。
聚焦多元解事,探索基层治理善治路径
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工作,成立“村民议事会”“党群理事会”等,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充分利用屏山镇大李村“胖板凳”会、丁湖镇大桥村“乡贤五老”调解工作室、大杨镇李庙村巾帼志愿服务调解队、黑塔镇“老杨工作室”,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推深做实“三源共治”。积极整合“一站式”矛盾化解功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县共推送各类矛盾纠纷538件,办结470件,调解成功392件,调解成功率83.4%。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草庙镇创新“两员三长”矛盾纠纷联动调处机制,抓实前端预防、入口分类、高效调解环节,将问题解决在一线;大路口镇河平村创新“四心四解”工作法,党总支书记以高度责任感抓班子、带队伍,以身作则保持24小时不关机,实现服务“不打烊”,同时用好网格化前端排查预防机制,倾听民声、密切联系,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做到“真心解忧”。虹城街道推广“围楼夜话”活动,建立起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业主五方共同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创新“1+1+N”模式,畅通民主议事途径,帮助解决小区治理难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