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了“辽宁大学化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细则”,其中规定,冬季扫雪缺席次数超过30%的该学院研究生,将失去学业奖学金评审资格。这一“扫雪与奖学金挂钩”的举措引发了广泛讨论和热议,各方观点各异。那么,在强制扫雪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更灵活的方式,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扫雪活动中来呢?
据央广网报道,发布该细则的网友小周(化名)是辽宁大学化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他认为学校这一规定相当于变相给学生施压,身边多位同学都对此表示不满。而该学院的另一名学生则称,学校没有雇用铲雪师傅,完全是让学生充当苦力,且铲冰还存在安全隐患。化学院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扫雪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劳动能力,这不仅是锻炼劳动能力的机会,也是参评奖学金的基础。
笔者认为,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强调劳动能力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扫雪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理解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将扫雪缺席次数与奖学金资格直接挂钩,似乎过于简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可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安全考量。
学生方面,他们对扫雪活动的具体执行方式表示担忧,尤其是铲冰作业相较于简单扫雪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学生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在寒冷且路滑的冬季,进行高强度的铲冰作业确实存在受伤的风险。学校方面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并考虑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此外,学生还指出,学校没有雇用铲雪师傅或使用铲雪车等机械辅助清理,而是完全依赖学生来完成这一任务,这让学生感觉被当作了免费劳动力。这种感受不仅可能削弱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还可能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辽宁大学化学院将“扫雪与学业奖学金挂钩”的做法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在具体实施上还需更加细致和周全。笔者认为,学院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扫雪。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劳动奖励,或者组织志愿者队伍,让有意愿的学生参与扫雪,而不是强制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另外,在组织扫雪活动时,学院应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防滑鞋、手套等,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这样才是更加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