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林业)
近日,国家林草局简报专题刊发《湖南株洲探索“林长+重大项目”建设模式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推介我省株洲市探索“林长+重大项目”建设模式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株洲市以实施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国家储备林及生态廊道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行“林长+重大项目”机制,探索林业重大项目建设新模式,实现“林地更有效益、林企更加受益、林农更好收益”的目标,为林业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株洲模式”。
一、强化“全过程”监管。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制定出台《林业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集中调度、分项督查,细化项目申报、项目调度、质量监管、资金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强策划、包装、储备项目,实施林业项目库管理制度,对纳入林业项目库的储备项目,优先予以申报和安排资金,并将县市区申报新增林业项目与项目建设效果紧密挂钩。二是强化多方监督。市林业局会同财政、审计、资规等部门,不定期开展项目资金、用地的监督与稽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占用耕地资源。把项目监理纳入项目建设全过程,聘请专业监理机构对林业项目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方面规范管理,严把工程安全关、质量关、进度关。同时,广泛发动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统筹调度,各方合力确保项目按照目标清单如期竣工。三是强化闭环管理。建立林业项目建设“一单四制”,即建立项目建设问题清单,推行交办制、台账制、整改销号制、通报制,及时转办核查、跟踪督办,对项目建设各环节存在问题进行催办督办、实地督查;对久拖不决的问题线索,采取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倒逼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二、优化“控成本”管理。
一是严格规范招投标。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依法招标规定,对招投标项目“标前、标中、标后”关键环节全程跟踪监督,从采购意向公开到招标公告发布、成交公示、合同公示等,全部公开透明。加强项目建设各环节成本费用的控制、监督和管理,按照“合理低价中标”原则,确保实力强、报价合理的单位中标。二是高效节约资金使用。建立设计优化奖惩机制,引入第三方评审,降低建设成本,杜绝超概算行为,落实“七不准”纪律,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设立差额履约保证金和关键节点违约金,倒逼施工单位诚信履约,确保工程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三是管好用活缩减资金。坚持“节约、合理、有效”资金使用原则,科学审慎使用预备费和招标缩减资金,将6400多万元招标缩减资金全部重新使用于增林扩绿建设项目,新增营造林面积近3万亩。
三、聚焦“示范点”打造。
一是打造“生态绿心”示范点。长株潭生态绿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绿心,以生态绿心作为林业重大项目建设示范样板,累计投入近亿元实施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0.7万亩、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退化林修复0.99万亩、森林抚育1.3万亩、林相改造3.1万亩、森林防火隔离带80公里,建成国土绿化示范点5个,逐步打造成为城市绿心国际化城市会客厅。二是打造“一县一品”示范点。通过“十优评选”“小作坊升级”“低产林改造”和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在9个县市区因地施策创建39个国土绿化精品示范点,以示范点建设带动全市16万亩林业建设项目提质升级,打造成为绿色林、产业林、幸福林。
四、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是发挥国有林场核心作用。充分利用国有林场在实施国土绿化、森林经验、种苗培育等方面优势,全市6个国有林场承担6.5万亩林业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承建任务占比达41%,成为林业重大项目建设中坚力量。二是发挥林业大户带动作用。全市120多个林业大户积极参与林业重大项目建设,流转7万余亩林地营造林,连带分散林户形成“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成为联农带户增收的精干力量。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通过聘请林业资深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下派185名林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包片联系指导,对种苗选择、林地清理、栽植补植、水肥一体化、抚育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把关。
五、实现“惠民生”效益。
一是主打百亿油茶产业。以油茶新造、低产低效林改造为项目区实施主要内容,大力推动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目前全市油茶林达220万亩,年产茶油3-5万吨,年产值超过90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五。二是盘活林下经济资源。以实施国土绿化试点项目为引领,推动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家禽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目前林下经济面积183余万亩、产值达23.3亿万元,惠及林农18.6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600元,逐步涌现出黄桃、油茶等全国性知名品牌。三是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林业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创业机会,帮助近2万余名林农实现就近就业,累计增加项目区林农收入上亿元,成为了林区山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生态惠民与生态建设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