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通河县“小蚂蚱”蹦出致富好“钱”景

初冬时节,室外飞雪连天,通河县富林镇红旗村养殖基地的温室大棚内暖暖的,数不清的蚂蚱在草上肆意蹦跶。

东亚飞蝗,俗称蚂蚱,是农业领域的害虫。但在通河县,有设施农业助力,“小蚂蚱”成了乡村特色养殖项目,在当地政府部门倾心助力下,通河“小蚂蚱”脱颖而出,蹦出致富好“钱”景。

“小蚂蚱”创造大效益

养殖户武纪钢在前面给记者带路,一边走一边用草棍驱赶脚边的蚂蚱,避免踩踏。“这可都是钱呢!”武纪钢说着,手里的活儿也没停,小心地从一块砖踏到另一块砖上,给蚂蚱群投喂菜叶和米糠。

“这头一茬蚂蚱个大体肥,一斤能卖到15元,二茬、三茬可能体形会小点,价格也会略低一些。不过,不用担心,最后有企业‘兜底’,照单全收。”武纪钢告诉记者,今年是村里第一年养殖东亚飞蝗,从目前状况看,算是成功了。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邢国民告诉记者,武纪钢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除了经营几亩旱田,其余精力全用在了养蚂蚱上。看到他成功了,曾置疑、观望的村民,如今也都开始效仿他干起了特色养殖。

为了带动农户养殖东亚飞蝗,富林镇从去年开始就组织村干部、农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武纪钢就是在学习中摸到了这个致富的门路。

学习回来后,武纪钢建起了两栋温室大棚,又花7000元买了50万只虫卵……初期的食料就是青草、玉米秸秆,后期投放菜叶、米糠。养殖两个月时蜕皮3次,11月初,长成的蚂蚱就能出棚了。首批收获600斤蚂蚱,以每斤15元的价格被订单企业收走,武纪钢收入9000元,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特色养殖的信心。

门槛低投资少,养一茬就回本

“炸着吃,老香了!”武纪钢说,他第一次吃油炸蚂蚱就爱上了这一口,“不仅吃起来酥香,蛋白质含量还特别高”。

近年来,人工养殖的东亚飞蝗成为市民餐桌上一道备受青睐的“绿色菜肴”,其以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及活性物质而著称。同时,东亚飞蝗还是宠物市场里鸟类的高档饲料,销路不是问题。

“最关键是技术门槛低,投入资金少,有一块地方就能干。”武纪钢说,建一栋大棚能用好多年,按1平方米产2斤蚂蚱算,当年就能回本,经营得好还有盈余,45天就能从虫卵长到成虫,一夏一秋能养两三茬。产完虫卵再卖蚂蚱,卵留在大棚里自然越冬,-60℃都冻不死它。第二年随着青草萌发,蚂蚱自己就长起来了,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复始,可多年饲养、循环发展。另外,销售虫卵,还能产生一笔收入,效益比较可观。

科技赋能“变害为宝”

东亚飞蝗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危害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被称作田间害虫。那么养殖蚂蚱是否会对农业造成灾害?邢国民解释说:“这个不用担心,这是技术培训的必修科目。如今,我国防治蝗灾的经验已经走出国门,为一些饱受蝗灾威胁的国家提供助力,守护‘粮袋子’。”

在武纪钢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养殖大棚内设置了专用防逃网。“就是跑出去了,也还有灭杀手段来‘追逃’,在科技赋能下,东亚飞蝗实现变害为宝。”武纪钢自信地说。

自从卖完第一批蚂蚱,武纪钢家就推不开门了,在镇政府组织下,“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取经。他从养殖大棚的建设、养殖技术、养殖环境、喂养饲料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给乡亲们详细讲解,希望大家都干起来,形成集群效应。

红旗村正计划着把东亚飞蝗养殖打造成“一村一品”项目,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飞蝗养殖事业中。富林镇计划打造东亚飞蝗养殖示范镇,通过科学养殖和市场导向,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大的收益。

“未来,富林镇将探索延长产业链,对东亚飞蝗进行深度加工,以创造更大经济价值。”富林镇党委书记李春刚说,目前正在与相关企业进行洽谈,准备就地建设一个成虫初加工工厂。

通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会鹏表示,下一步,通河县将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技术指导等系列举措,提高土地“含金量”,实现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户致富增收,让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张明哲哈尔滨日报记者罗彦坤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