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走进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小学生掌握500个甲骨文写法,从文字演变中接续传统文化

红星新闻 2024-11-30 13:22:20

“校园环境是一本生动活泼的教科书,是直接触及灵魂的隐性课程。”

11月29日,红星新闻记者参与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的氛围感。

▲孩子们上剪纸课

位于山东济宁市任城区的济宁学院附属小学,是一所立足于“办一所适合师生发展的精品学校”的校园。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钱广书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该校把本地区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转化为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课内外实施,整体进行课程建设规划设计,形成学校校本课程框架体系。目前开发实施了包括国画、陶艺、编织缝纫、象棋、围棋、中国结与十字绣、古筝等在内的三大系列22门校本课程,并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统一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心仪的课程,如同孔子因材施教,使学生们各展其长,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小学生能掌握500个甲骨文写法

从文字演变中接续传统文化

走进校园,教学楼上的甲骨文标识吸引了记者注意。教学楼的玻璃上贴着汉字“静”旁边就是甲骨文写法。

该校办公室副主任仲亚洲是学校的甲骨文教师。仲亚洲介绍,目前学校已经是山东省教育厅认定的“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仲亚洲介绍,甲骨文是象形字,这种形象转化而来的文字,小学生特别容易接受,并且感兴趣。甲骨文目前已经破译出来1500多字,在小学阶段通过书法课和各类活动,可以让孩子能掌握到500字左右。

仲亚洲说,“之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从文字上就能见识,今天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让学生学习甲骨文,其实就是探索文字中的关联,接续传统文化。通过分类教学,将甲骨文按照人体器官、植物、动物等分类,孩子们掌握很快。”

▲学校被评为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在校园中种豆子、磨豆浆

体会“一亩方田,五育融合”

在学校操场一角,小学生们的菜园生机盎然。绿油油的蔬菜一改冬天的萧瑟,除了有生菜、萝卜,学生们甚至种出了甘蔗。

学校工会主席孔慧源介绍,为了让学生上好劳动课,学校专门从农学院请来专家与学校老师一起双师授课。通过劳动课程,以田园种植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勤劳节约、不怕困难的劳动精神。并且将劳动课与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比如学生们从田地里种出的豆子会与学校的美食课程结合,把豆子晒干拿到教室里磨豆子,做豆浆。这个过程还可以进行美术写生,写作文。就把劳动课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亩方田,五育融合’。”孔慧源介绍,根据季节不同,种植不同的作物,学生通过WPS软件制作电子观察表格记录农作物观察的情况,提升他们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模拟秋收场景的田园趣味运动会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

▲小学生的菜园

“孩子们在田园的劳动可以换取‘菜票’,这个‘菜票’有5毛和1元面值的,老师根据学生在劳动课的表现发给同学们,‘菜票’可以在兑换田里的收成。比如5毛钱‘菜票’可以兑换5个小胡萝卜。假如不想要胡萝卜,还可以积攒起来,在模拟的‘小超市’兑换其他物品。”孔慧源介绍,这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解决真实问题,通过采摘、运输、打包、进货、销售一系列实践,体验劳动光荣。

一亩方田中还开辟了“百草园”借助中草药种植,将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华名医“请”进课堂,让学生们了解中医的神奇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新一代青少年的赓续传承。”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钱广书说,今后,附小将坚持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者,努力探索形成课程特色鲜明、高端平台引领、高质量成果推行的一体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品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阳山东济宁报道

0 阅读:9

红星新闻

简介:深度、态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