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百姓的命门,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才能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一直以来,耕地资源保护及耕地综合整治都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核心议题。
作为工业强市,永康市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为切实解决耕地分布零散、碎片化现状及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永康市今年结合本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片区化”“连片式”思路,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增加非农建设占用补充耕地储备,同步制定了《永康市“守红线优布局双提升”耕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坚持行动方案为纲,建设为要,严格管护耕地整治,实现连片整治优布局,稳步提升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负责人说,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功能恢复,在做好土地综合整治基础上,以整治实效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空间优化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全力打造耕地综合整治“永康模式”。
守“耕”基早规划
创新实施“三年行动”
“通过开展耕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2万亩以上,新增耕地1.2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完成多田套合4万亩以上,全市‘多田套合’率达到90%以上。”翻开《永康市“守红线优布局双提升”耕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一页页财政支持条例、一个个行动方案机制,一条条新老政策对比清晰明了,以严谨科学的要求真正做到高起点做好项目谋划,高效率组织项目实施,高要求优化空间布局。
今年9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通知,以期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而这与《永康市“守红线优布局双提升”耕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不谋而合。早在今年5月,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便提前谋划,根据《浙江省土地整治条例》《浙江省垦造耕地管理办法》《关于协同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浙自然资发〔2023〕10号)等文件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其中,在《方案》中明确规定永农集中连片整治、新增耕地、新建高标农、林耕置换三年总任务,按年度分解下达,计划三年内完成计划任务,真正将深化“多田套合”改革的任务要求落实,统筹好“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两个“国之大者”,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该《方案》如何有效实施?又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其中,财政支持、激励机制等措施为耕地综合整治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例如在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明确规定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由财政给予先行保障:将片区式高标农建设资金由3500元提高到8000元/亩,新增耕地建设资金10万元/亩,耕地功能恢复镇(街)工作经费由1.5万元提高到3万元/亩,新增耕地工作经费由3.5万提高到5万元/亩。与此同时,《方案》还规定在激励措施上,给予乡镇5%新增耕地指标奖励、农业产业用地“留白”、引进产业补助、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安排等,全面激发镇村积极性。
“财政支持有力,多部门协同合作也是实施《方案》过程中的核心亮点。”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艳说,在实施过程中,此次永康市创新实行“双包干、兜底运营”模式,由镇街负责土地流转和政策处理,市属国企负责工程建设和后续管护,通力协作。“像在开展‘多田套合’工作中,我们与农业农村局高效协同,因地制宜,对立地条件差、土地流转率低、政策处理难等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朱艳说,正因为有各部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才得以有效破解工程质量监管难、项目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整合难等问题,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耕地综合整治工作,真正实现“统一流转、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统一运营”,确保“工程一次到位、资金一次保障”,让财政投入精准有效,全力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
“万亩方”强势来袭
“十里乡耕”农田整治
“这里是农事服务中心,这里是研学基地,里面还会有未来农场......”11月15日,在古山--龙山万亩方建设工地上,永康市交旅集团土地开发公司负责人胡惠勋带队,照例查看项目进度,拿起规划图向记者介绍整个万亩方概况。
该项目是2023年永康市古山镇龙山镇两镇万亩农田连片整治及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为浙江省首批33个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子项目,项目区总面积13036亩,总投资4.8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整治、产业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流转、工程实施迅速,目前万亩方农田整治部分已完成了85%,可以说这样的速度在全省此类工程上走在了前列。”在去年开展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仅花了3个月便顺利完成19个行政村《土地流转协议》签订工作,流转签约率100%。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中,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古山镇通力协作,针对不同农户“下菜碟”,满足需求,真正通过“小田改大田”,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打造“农田整治+”模式,提前跑出了土地综合整治“多田套合”加速度。
“巴掌田”变“万亩方”“低小散”变“大而美”。
据悉,目前该项目划分为13个分区,其中土地平整施工12个分区,农事服务中心独立为1个分区,现阶段已完成总工程量56%(其中农田整治已完成85%);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已批,待完成土地征收和农转用报批后即开工建设。按照整理一块、验收一块、移交一块、种植一块的原则,项目前期已完成750亩早稻、256亩晚稻、大豆300亩种植任务,后期油菜1000亩、小麦200亩、绿肥1000亩已完成播种,各个区块农作物种植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推进中。
“项目区内还将落成省级农事服务中心、农业机械展示中心、农业研学基地,真正建成农旅有机融合特色项目。”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朱艳说,根据乡村发展特色或打造亮点对项目区块适当“留白”,更能助力该区块乡村振兴发展。
“做好土地综合整治基础上统筹农田整治、村庄环境治理、产业带建设等,优化用地空间布局。”今后,该项目将以“农业筑底,数字赋能,文旅驱动”为理念,以农业双强为基础,以产业现代化为核心,依托现代农业科技,以乡村振兴产业链为导向,构建“以工哺农”“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后期依托“十里乡耕”建设项目,将永康打造集生态科创农业、乡村文旅、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农机产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共富田园。有利于促进永康市产业经济发展、缓解城市建设开发指标困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在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十分显著。
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片区整治因地制宜
“让水稻和青蛙共生共存,农田环境变好了,水稻质量更是上乘。”近日,在永康市花街镇小界岭村金古泉自然村,金古泉稻蛙种养示范基地内村民们正忙着金秋的收获。
随着该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完成,在后续的片区整治中如何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是关键。在小界岭村,“稻蛙共生”的模式是永康市“稻+N”生态种养模式的有效实践,也为片区整治的独特多样性提供了思路。
据悉,自2021年以来,永康市累计获批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7个,涉及8个乡镇126个村,总投资59.9亿元,整治总面积2.9万公顷,累计实施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修复等项目189个,新增耕地1744亩,优化调整604亩永久基本农田,有效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10个项目落地。
土地综合整治后,新增耕地该如何种?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鸣。”花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森介绍,土地综合整治突出“全域化”和“集约化”,“稻蛙综合种养”模式能实现“蛙吃虫、粪肥田”的生态循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既能收获高效益生态蛙,还能产出高质有机稻,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亩田的黑斑蛙可达产值6万元以上,稻米亩产1200斤以上,该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村集体流转的农田变成“致富田”,进一步拓宽了农户增收共富的渠道。
永康市统筹开展“百千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已累计实施“百千万亩”项目3.61万亩。今年以来,积极谋划片区化耕地综合整治,梳理形成36个整治片区,挖掘新增耕地潜力8600亩,目前花街镇八字墙、唐先镇上仁等12个片区已开展方案设计、项目立项等工作。
“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到果园、农田共存,我们镇的片区整治立项刚在上周通过审批。”永康市唐先镇负责人介绍,葡萄种植是该镇的特色农业产业,片区整治中是否只保留农田这个问题让不少果农有些担心。
“我们引申了‘大食物观’的概念,从‘粮食’到‘食物’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除了农田外也适当保留果园标准地。”朱艳说,考虑到村庄经济发展,在唐先镇片区整治中,“大食物观”被运用其中,从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更广泛的食物资源开发,也是确保食物的多样性和安全性,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从原本的果园、农田相互交错、空间分布不均到将果园与农田在地域空间内有序分布、组合,农业产业布局也将更加清晰。
据了解,今年永康市计划完成新增耕地4500亩。为做好耕地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永康市还鼓励村集体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开展片区整治,发展农业经济,实现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