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社部门深挖本地人力市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服务活动。)
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压舱石”。根据厦门市人社局提供最新用工数据显示:我市制造业在职职工总数65.06万人,同比增加0.43万人,增幅0.66%;其中,“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在职职工总数同比上升2.68%,环比上升0.06%,成新的用工“蓄水池”。
从行业面分析,涉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光电器件制造、新材料制造、新能源制造等高端制造行业都出现同比上升的情况。同时,受现代化产业体系行业带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在职职工总数上升至36.77万人,同比增加1.21万人,增幅3.41%。
在企业侧观察,新能安、安费诺、厦门时代、通达、天马微、法拉电子等“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代表企业,用工增加860人至超2000人,增幅最高的达130%,其中,技术推广服务、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等岗位用工需求旺盛。
(厦门人社部门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图为直播带岗现场。)
-哪些岗位热门什么专业吃香?
数智岗位有缺口新质劳动力需求大
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发布新一批职业名录,涉及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该名录“入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如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岗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
随着市场发展和竞争加剧,单纯的产品制造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安费诺高速线缆有限公司人力负责人蔡秀丽表示,近年来,公司正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转型升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涌现了对人才新的需求。
“一方面是用人在增加,我们新扩了十条生产线,净增加500人的普工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与芯片、半导体相关的工程师。”蔡秀丽介绍,目前此类工程师缺口在10人左右,薪资月均上万元,还有十三薪、年终尾牙、开门红奖励等福利,但还是出现芯片半导体开发方面人才紧缺的情况。
根据产业景气周期预测,新质劳动力需求仍将持续。人社部门积极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劳务品牌打造和政策体系引领等方面,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电子等专业受追捧学校开设新专业
厦门技师学院2017届毕业生陈龙熙,就职于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这是厦门新型显示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当年虽对电子光电工程系了解不多,但陈龙熙还是毅然“押宝”该专业。“感觉电子专业有前景,好就业。”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毕业前,他就被企业预定,之后又来到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设备技术员,负责设备维护、换型管理等工作,月均到手薪资7000元以上。他觉得,职业未来晋升和成长空间还很大。
“我们这个岗位不好招人,因为入职前期,需要在流水线学习,学习内容多而杂,需具备一定经验才可胜任。”陈龙熙说,好在他选择了电子专业,基础打得牢,能和编程工程师有效沟通,“如果还有时间,我想更深入地学习编程,因为现在需要在专业上更精细。”
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相关负责人陈贻翼告诉记者,该系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从系部毕业的学生,大部分进入冠捷科技、宏泰集团、强力巨彩、华联电子、瑞华高科、盈趣科技等规模以上的电子企业核心岗位实习、就业。”
黄鸿轩作为厦门技师学院首届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在2022年就职厦门精升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成为生产部电器主管。和陈龙熙相似,在专业选择上,黄鸿轩当时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很高科技”,如今这个“小众”专业已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应用逐渐普及,到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来“抢人”的企业越来越多,学生的报名热情高涨,今年该专业已经扩展到三个班。
毕业即就业,工作还对口。“工作主要按客户需求定制所需的电子元件、模具等,月薪近万元。”黄鸿轩说,后期还可以自学往软件方面发展,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厦门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老师魏龙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走访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研讨后开设这门新专业。“该专业主要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维护等方面,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专业也越来越吃香。目前就业率很好,企业评价也不错。”
(“湖里纳米精英半导体芯片工艺师”劳务品牌项目实施地,学生正在上课。)
-人才如何培养企业如何招才?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陆续有芯片、半导体人才需求的企业不在少数,人才储备量虽还没跟上,但市场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需求,并出现新现象——大学毕业生到培训班回炉重造,但不是学雅思托福,而是花三个月掌握新技术。
在火炬新科广场内的一栋办公楼内,四间教室正在上课,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可从理论知识入手,并利用教室里的器材进行实践。记者了解到,这是“湖里纳米精英半导体芯片工艺师”劳务品牌项目实施地,去年开始专注培养“半导体工艺工程师、半导体设备工程师、半导体先进封装研发工程师、半导体版图设计工程师”等半导体芯片领域人才,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先后与士兰集科、通富微、云天半导体、思坦集成等多家芯片半导体企业合作,签订长期人才培养协议,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
去年,市人社部门推动该项目与厦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合作共建“新兴产业职业技能提升基地”,形成了“政府牵头+园企合作”特色运营模式。基地揭牌以来,已为企业输送近千名芯片技术型人才,相关人员薪资水平在7000元/月-12000元/月,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产业的同时,也促进相关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我们的学生先学习后付费,一期三个月,一个月四个班,一年能培养200名人才。”厦门美德职业培训学校王校长说,报名者多是毕业一两年的机电、计算机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不少是零基础的。
短短三个月培训的人才,会是企业需要的吗?对此,王校长表示,虽然仅为期三个月,但课程时间安排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结束还有晚自习,比大学某些专业科目的课程还多。此外,每周、每个月都安排考核,通过才可领取结业证。“我们聘请的老师至少有三年从业经验,我们还与厦门大学、厦门技师学院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校内进行实操。最终培养出来的是‘腰部人才’,并不是普工,有一定技术能力,学生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王校长表示,学生基本不用操心就业问题,薪水也令大多数学生满意。
针对上述劳务品牌在培养“腰部人才”的积极作用,厦门市劳动就业中心主动将“湖里纳米精英半导体芯片工艺师”项目,作为福建省劳务品牌向人社部推荐,力求增加其在行业资格认定的标杆效应,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花式招工揽才用足政策奖励真金白银
在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源支撑的过程中,我市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助企用工政策。
首先是“帮着招”。市人社局组织市就业中心积极开拓异地劳务基地,并协商劳务基地人社部门推荐属地优质的人力资源机构,认定为我市劳务合作运营机构,帮助我市用工企业招工。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由双方人社部门认定的劳务合作运营机构,为我市企业每输送一名初次来厦劳动力并在该企业连续工作三个月以上,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合作机构奖励。
其次是“自己招”。鼓励企业自主招工招才。每招收一名初次来厦或本市新成长劳动力并在该企业连续工作三个月以上,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奖励。
最后是“自己训”。支持重点企业利用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等鼓励政策加强技能人才用工保障。一方面,支持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施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企业完成培训任务并经考核鉴定合格的,根据培训的职业(工种)级别给予企业4000-6000元/人/年的培训补贴。另一方面,支持企业结合用工周期,组织员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并结合取得证书情况,分别给予500元/人-3000元/人的培训补贴和全额的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
就在前阵子,厦门市劳动就业中心完成一轮企业走访,了解企业最新需求,宣讲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上一轮政策,现行政策既继承原有好做法,比如自主招工招才政策和鼓励企业自主培训技能人才;也结合新形势创新部分做法。如为鼓励劳务合作机构多元服务我市企业用工,对开展政策宣传、岗位发布、招聘活动等服务情况较好的合作机构给予5万元的补贴,再如加大劳务合作机构输送奖励力度,将原来连续稳定就业时间由6个月调整为3个月。
“目前,按照市局统筹安排,已组织就业指导专家开展新一轮政策宣讲,共组织企业用工政策宣讲7场,涉及重点用工企业400家,同时印刷《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发放给各相关单位,开展更大范围的宣传。”市就业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同时组织我市重点企业赴人力资源大省和劳务输入基地所在地市开展现场招聘。今年来,共组织25条赴外招工线路,参加企业388家次,携带招聘岗位4.4万个次,赴10省24地市参加招聘会55场,达成就业意向近5000人。
同时,我市人社部门深挖本地人力市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服务活动。截至10月底,全市组织各类招聘会1461场,参加企业3.6万家次,提供招聘岗位194.9万个次,我市新增就业15.7万人。
●厦门日报记者何无痕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
厦门技师学院2024年招生就业分析报告显示,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企业订单逐步增加,就业大环境趋势向好;在高质量发展推动下,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不过,报告指出,从招生专业角度看,专业冷热不均现象非常明显:今年4个系部9个专业招生人数维持在20人—40人,部分专业扩招并按班级60人满额招生仍供不应求。
还有一些棘手问题:因学校招生专业名称严格按部颁专业目录标准提法对外宣传,家长、考生无法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及其就业方向,比如集成电路专业,主要面向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链培养高级技工及技师人才,涉及芯片制造等方向,就业前景很好。但家长看到专业名称,难以和时下流行的“芯片”挂钩,导致弃报或改报其他专业、学校,招生情况不够理想。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除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之外,还需在就业信息发布、解读等方面下功夫,让家长和学生“有的放矢”,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文/厦门日报记者何无痕图/市人社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