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人所共知,但那是文学作品。其实历史上真有过“半夜鸡叫”的事,因发生在战国时期,所以我称其为“战国版的‘半夜鸡叫’”,此事见于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真实可信。
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写道:齐国的孟尝君到秦国后被囚禁,靠着手下门客化装盗取狐裘,贿赂秦王的爱妾,终获释放;他急急地往齐国赶,“夜半至函谷关”。此时,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追,“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按:指地位低下)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按照函谷关的警卫制度,只有到鸡打鸣的时候,才可以放旅客出关,正巧孟尝君手下有一位善仿鸡叫(大概是善口技)的门客,他学了几声鸡叫,群鸡都跟着打鸣,于是军士放行,孟尝君因此脱险。这不就是“半夜鸡叫”吗?那位学鸡叫的门客,仿佛《水浒传》里盗甲的时迁,妥妥的“小人物办了大事”。学鸡叫,引群鸡齐鸣,这与高玉宝所写毫无二致,不知是他听过孟尝君的故事,还是他有农村生活的经验,知道一只鸡叫会导致群鸡齐鸣?
据说,公鸡对有刺激性的声和光特别敏感,一听到、见到就容易“起夜”打鸣。战乱时,半夜鸡叫的情况比较多,正所谓“鸡犬不宁”。又有网文称,古人视“雄鸡夜鸣”为战争的凶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