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千年木阁楼历经28次强震仍屹立不倒玄机就在……

极目新闻 2024-12-02 18:00:32

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每次强震来袭,很多建筑毁于一旦。而在天津蓟州区,一座有着千年高寿的我国最古老的木阁楼,历经28次强震依然傲然挺立,展现着唐辽建筑遗风,它就是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

历经28次强震千年不倒

步入天津蓟州区古城,一座高大宏伟的木制阁楼直入眼帘,这就是独乐寺的观音阁。1932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第一次见到独乐寺,就发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罕有之宝物也”的感叹。在实地考察测绘基础上,梁思成写出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第一次把独乐寺介绍给了全世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丁垚:独乐寺观音阁自从梁思成先生发现以后,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造的楼阁。90多年过去了,单说一组建筑、雕塑、绘画,整个一组作品,没有能比得上观音阁的。梁先生说观音阁是精神和物质高度调和的伟大作品。

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隋唐,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在此已经矗立了1040年,内有我国现存最高的彩色泥塑站像,还有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壁画珍品,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精美的建筑,历代朝廷也都把它视为珍品,乾隆皇帝干脆把行宫建到了观音阁的旁边,每次路过都来瞻礼、上香。

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宋淑云:流传着一个传说,就是乾隆皇帝他在行宫内午睡,有一天他做梦,梦到大阁屋檐倒塌砸到了行宫,所以醒来以后他就命人在这个檐下支了八根柱子。

乾隆皇帝梦中一幕最终没有出现。但观音阁23米的通体高度,相当于现在的七层楼高,过去的千年岁月里,始终经受着大大小小地震的考验。蓟州位于华北地震区的燕山地震带上,地震活跃。最近一次的强震,还数震中据此不足百公里的唐山大地震。当时地动山摇,当地老人如今提起还心有余悸。

原蓟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蔡习军:1976年的时候唐山大地震我就住在鼓楼下面,离这有100多米,震感非常强烈,人都站不住。在余震的情况下,观音阁是向东西方向摇摆,左右摇摆将近两米。当时,看着观音阁想着这下要完了,要倒了,但是余震过后它又恢复原位了。

面对7.8级的唐山大地震,七层楼高的观音阁并无大碍,可在它正南方向380米的白塔就没这么幸运了。在独乐寺的档案馆,工作人员找到了1976年地震发生后独乐寺和白塔的历史照片。当时白塔塔身有一道明显的裂痕,独乐寺的围墙大面积倒塌,寺内很多明清时期建造的配殿砖墙脱落,檐柱受损,墙体出现大面积开裂。

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宋淑云:其实都是一些晚期建筑受损比较严重,真正大阁和山门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影响。

7.8级的唐山大地震还不是观音阁经历的最大考验。在馆藏的地方志《蓟州志》中,还有一次后经测定高达8.0级的康熙十八年的大震记载。“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这也是北京附近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当时的文学家王士祯在笔记《居易录》中还特意留下了关于观音阁的记述。

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宋淑云:“巳末地震,官懈民舍无一存,阁独不坯”,“阁”指的就是观音阁。按这个记载,当时很多的民居建筑全倒了,只有大阁在这屹立不倒。

据统计,现存的独乐寺观音阁,一千多年里共经历大地震28次,每次都安然无恙。

观音阁结构刚柔相济

立柱独具匠心

观音阁究竟为何能历经28次地震依然千年不倒?记者找到了相关的专家,一起探究这座千年木阁的抗震秘密。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丁垚教授长期关注研究独乐寺。在他看来,和中国传统木结构古建一样,观音阁的整体设计本身就有一定的抗震优势。观音阁的平面约为长宽2∶1的矩形,比较规则,中间空间最大,两边房间等比例缩小,结构更稳定,也能兼顾建筑的实用和美观。同时刚性的斗拱层与柔性的立柱层相互叠加,使整体结构既有足够的刚性以防风,又有足够的柔性能抗震。硕大飘逸的屋顶,增加了自重,也让观音阁面对地震更有底气。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丁垚:想象一下一个椅子放在地上,一推就推倒了,上面坐一个人,你肯定一下推不倒。这是中国这些大的很重的建筑设计的高明之处,加上这些让它自重变大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坐上一个人的椅子。

作为辽代木构的代表作,观音阁很多细节设计都颇为精巧。走近看四周的朱红大柱,它们并不是垂直站立的,而是会向中心微微倾斜,这就是古人有意而为之的侧脚设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丁垚:一开始做的结构就不是我们想象的所谓横平竖直的,而是挤在一起的,就像一开始已经上了劲儿一样,所以当再有地震力袭来的时候,它那个劲儿还没用完,就起到了抗震的作用。

不仅柱子斜着站,仔细观察,这些柱子的形状也并非正圆形,每根粗大的圆柱两侧,会有意加上两根小的柱子,让原本就很粗壮的柱子受力面积更大,能更稳地承重。承重柱也并非只有一排。而是外檐柱十八根,内檐柱十根,构成了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回字形双层柱网。柱子间又通过梁枋斗拱等构件紧紧拉住,有效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让大阁的重量合理分布在手拉手的28根柱网上,历时千年,始终稳如泰山。

地震对建筑的伤害,不仅是上下震动,还会左右晃动。面对地震带来的水平方向破坏,观音阁也暗藏玄机。

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宋淑云:高层建筑的中部比较脆弱,特别是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容易折损、扭曲、变形。我们的古人就非常有智慧,他们在观音阁的中间增加了一个暗层,所以我们表面上看观音阁是两层,其实中间还有一个暗层。

观音阁暗层有玄机

斗拱可减震

目前观音阁的暗层和上层空间都没有对游客开放。为了带大家更好了解这栋千年木阁,总台记者在得到文物部门特别允许后,跟随专家一同进入了这些难得一见的特殊空间。

从外观看,观音阁只有上下两层,其实内部有三层。沿着千年前留下的木梯拾级而上,到了二层就会看到一个独特的夹层空间。俯身穿过一道仅一米来高的暗门,就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一片漆黑的暗层空间。和一层和三层七八米高的开阔不同,暗层高度只比成人高一点,古往今来,暗层都是人迹罕至的空间,梁柱斗拱相互咬合拼接,厚重泥墙里的木骨秸秆,柱子千年前刀劈斧凿的痕迹,都毫无掩饰。借助手电筒的光亮,这些尘封千年的印记被一一点亮,让古人的匠心袒露。与其他空间不同,这里不同方向增加了很多斜向支撑,让暗层处处都是三角形,更加稳定。仔细观察,这些斜向支撑也藏着小心思。

离开暗层,继续攀登,就到了观音阁的上层空间。这里豁然开朗,阳光倾斜而入,中心的观音塑像熠熠生辉。走近观音塑像,会发现中空的井口形状也各不相同。一层顶部的长方形,到这里变成了六角形,再到顶部变成八角形的斗八藻井。井口形状的变化,不仅巧妙增加了二层活动空间,也让大阁抗震结构更加稳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丁垚:独乐寺观音阁六角井的设计是非常高明的,多层建筑每一层如果是几何形状相似相同的时候,整体性就不如每一层的几何形状各不相同的建筑。

来到二层户外平台,抬眼就是硕大精巧的斗拱。蓝色方形木块,形似古代量米的工具,为“斗”,绿色的外形似弓的长条,视为“拱”,两者多重交叉形成“斗拱”,将硕大飘逸的屋檐撑起,可以起到防雨遮阳的作用。观音阁斗拱多达24种,共152朵,时隔千年,这些方斗与长拱错落有致,如同精密的齿轮,演绎着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建筑力学的智慧。

20世纪90年代,独乐寺进行了半落架大修,一层以上木构件全部拆下,检查修复后再照原样装回。那些因损毁被撤换下来的斗拱组件,在展厅里默默讲述着千年前的工匠技艺。

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宋淑云:这组斗拱破损比较严重,所以把它们撤下来了。它们的连接部位是不会有钉子的,它们主要采用了榫卯结构,底下都是榫,插在这儿紧而不固,它就是有一定的活动量,所以当来地震的时候,它虽然摇摆,但是震后它能够恢复原位。

一千年前,古人究竟受何启发作出如此精巧的设计,上万个大大小小的木构件如何精密加工并运往高处精确组装,围绕观音阁,还有众多谜题待解。但这千年木阁早已蜚声中外,每年吸引海内外大量游客和建筑学者来此一睹芳容,让观音阁所代表的中国古人的建筑智慧传播四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