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收盘指数为 3211 点,险些跌破我们预设的第二抄底点 3200 点。这一情况在多数投资者心中,几乎意味着市场已经跌无可跌,抄底的时机已然成熟。
要知道,2025年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然趋势。倘若不进行投资,手中的资金必然会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而贬值。这绝非是否投资的问题,而是何时投资的抉择。既然明日休市,暂且不必急于关注明日的涨跌。毕竟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绝非一时的得失所能衡量。
在此,我想谈谈自身对于我们金融体系的深刻感悟。2024 年让我清晰洞察到一个关键事实,那便是金融领域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从以往无序的金融发展模式,转向构建具有我们独特特色的金融发展路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特色的金融体系呢?这是一个必须首先厘清的核心问题。倘若对此无法透彻理解,恐怕在 A 股市场中很难具备稳定盈利的能力。所谓我们特色,意味着与西方金融模式存在根本差异。过去,我们看到谁的模式好便借鉴过来,虽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只有一小部分人从中获利,而大多数人未能受益。
然而,如今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已然不同。当清晰明确了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时,便不难发现,中国的金融行业已被定位为支持性行业,旨在全力支持和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体经济部门。这一点必须深刻领会。
首先,所有以套利为目的的金融模式,均非具有我们特色且受到鼓励和发展的方向。其次,我们金融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将焦点汇聚于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相关的产业和部门。要明白,办大事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周期,因此更需要投资者保持足够的耐心。
例如半导体领域,这绝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研发突破的。所以,投入巨额资金、耗费漫长时间来攻克难题,将是未来我国金融的重点关注方向。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也就是说,只有当您积极支持国家的建设,国家才会给予您相应的回报,但切记不可贪得无厌。
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方金融模式在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必须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道路。
从社会层面分析,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一个健康、有特色的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就业、推动创新,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
在文化层面,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长远规划观念,也为构建具有特色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我们注重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