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874字,阅读约需4分钟
人民日报12月3日刊发文章《补链强基数字赋能生态固本贵州水利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关注贵州省水利系统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目标,在水利工程建设、科学水旱灾害防御、河湖治理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具体报道如下:
近年来,贵州省水利系统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目标,在水利工程建设、科学水旱灾害防御、河湖治理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积极构建贵州大水网
贵州省积极应对工程性缺水和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陆续开展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等,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落实水利改革工作,实现水利工作提质升级。
《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发布以来,贵州省各级水利部门狠抓落实,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水利投资完成方面,全省已累计完成水利投资约599亿元,新增设计年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方面,计划完建316个项目,已完建158个;水网连通及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方面,计划开工386个,已开工241个,建成管网2.1万公里;重点水利改革方面,《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已于今年7月1日施行,《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新的耕地开垦费标准等涉水政策相继出台,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构建“四个体系”,完善“六项机制”,为贵州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筑牢保障基础。
贵州大水网建成后,补齐短板弱项,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数字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水利部门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作全面深度融合,逐步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不断推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
数字赋能水旱灾害防御。贵州省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协调联动,在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系统中接入气象平台,实时掌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以及雨量站、水文水位站、视频监测站的数据,实现5分钟更新一次水文水位站信息、6分钟更新一次雷达回波图、15分钟更新一次卫星云图,发生险情时系统自动预警,一键呼叫全省9.8万余名防御人员,通过1个平台统筹灾害防御工作,为今年防御氵舞阳河流域洪涝灾害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数智协力筑牢生态屏障。贵州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完善水土保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和激励惩戒机制,进一步规范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通过整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数据资源,贵州建成投运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并搭建“一网通办”平台,与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及省政务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十四五”以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下降,水土保持率达74.42%。
“数字大坝”强化质量控制。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省水利重点工程,最大坝高154米,填筑土方量约450万立方米。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研发了碾压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实现了对夹岩面板堆石坝填筑碾压质量的在线实时监测和快速反馈控制,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保障施工质量。此外,贵州省还推动5G覆盖水利工程,马岭水利枢纽工程成为全省首个5G全覆盖的大型水利工程,推动水利工程治理逐步从“人治”转向“数治”。
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成效显著
10月,西南地区首笔水土保持碳票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成功交易签约,贵州省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试点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省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创新设置四级“双总河长”;探索互派河长、流域河长等工作机制;将河湖长制写入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6部地方涉水法规。目前,贵州省4697条(个)河湖共落实五级河湖长22755名,多措并举推动全省河湖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守护清流,已成为贵州全省上下的共识。截至目前,贵州省已签发7道省总河湖长令,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7万余个,与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跨界河湖联防联治全覆盖,河湖长协作机制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实现“有名有责”“有能有效”,让全省江河湖库长治长清。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2021—2023年贵州省连续3年获得优秀等次,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2025年是贵州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收官之年”,各级水利部门将压紧压实责任,上下齐心协力,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