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日本归还的16只朱鹮空运至北京,在完成为期一个月的严格隔离检疫后,今天正式运回北京动物园朱鹮饲养基地,它们将与动物园已有的23只朱鹮一起进行饲养繁育。
中国第一个人工种群的形成
朱鹮,素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以其稀少的数量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是全球濒危鸟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环境变化,在19世纪后期朱鹮数量急剧减少,曾一度在野外消失。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经过多年考察,在陕西洋县的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并将其中一只下巢的雄性小朱鹮送到了北京动物园饲养,并给它取名“华华”。“华华”作为中国第一只人工饲养的朱鹮,曾于1985年-1989年借到日本“朱鹮保护中心”进行合作繁殖,此后它便一直生活在北京动物园里。
1985年-1988年,以原北京动物园高级畜牧师李福来为首的朱鹮科研攻坚小组,承担起国家级科研课题,多次赴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考察野生朱鹮繁殖行为。1988年,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产卵。1989年6月,孵化出第一只人工饲养下的雏鸟,创造了世界人工首次繁殖成功纪录。1992年攻克“迁地保护”中饲养、存活和繁殖的三大难关,再次孵化出3只幼雏,并经过人工精心饲养成活,且能展翅飞翔,这是人工饲养、繁殖中的又一重大突破,“朱鹮人工繁殖育雏”的科研项目获得成功,为国际首创。1993年,“朱鹮人工繁殖新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93-1994年北京动物园重复实验,再次获得成功,繁殖成活6只。随后,经过几代饲养员及技术人员的精心饲养及技术攻坚,截止到目前,23只朱鹮生活在北京动物园,加上此次回园的朱鹮,组成了39只的种群。
北京动物园首次建立了朱鹮从野外救护、人工饲养、繁殖育雏全链条技术体系及第一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实现了迁地保护单位向就地保护单位的技术输出,使全球朱鹮数量从7只跃升至近万只,缓解濒危程度,成为世界濒危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北京动物园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迎接新成员的到来
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统筹下,北京动物园已经为16只朱鹮回到公园做了充足准备。北京动物园饲养队朱鹮班组班长毛宇介绍:“我们将它们的笼舍进行了全面的消毒清理,同时为它们准备了适口的食物。”饲料间里,饲养员们正在为朱鹮准备它们喜欢吃的泥鳅、牛肉条、面包虫。
在这批朱鹮进入隔离检疫期开始,毛宇就与它们在一起从未分开,今天朱鹮回到北京动物园,也是由他全程陪伴。“朱鹮这种动物天生胆小,对声音格外敏感,一点小小的动静都会惊扰到它们,这一个月的时间,不仅是隔离检疫更是通过我的陪伴,让它们能够熟悉我,我也能熟悉它们,从而减少应激,让它们能够在北京动物园更好地生活繁衍。”
毛宇和他的“百岁老人”
毛宇,北京动物园资历最深的朱鹮饲养员,他自2001年开始便一直从事饲养朱鹮的工作,到现在已经23年。在他的饲养照顾下,一只名为“平平”的朱鹮,已经刷新了全球最长寿朱鹮纪录。“平平”1986年出生于陕西洋县,1986年5月来到北京动物园,如果将“平平”的年龄换算成人类年龄的话,它已经超过了100岁。“朱鹮天性胆小,之前没有朱鹮能活到这个年龄,我和班组同事也是在饲养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它的表现,从而为它准备符合年龄的设施和环境,比如随着年龄增大,它的飞翔能力、活动能力和视力水平都有所下降,于是我们会将‘平平’活动栖架由原来的2米高度调整到30厘米。知道‘平平’的消化功能也有所减弱,它爱吃的虾我们就给剥了壳再喂。”说起朱鹮,毛宇如数家珍。
1992年,世界首次人工孵化、育幼成活的3只朱鹮雏鸟,它们就是“平平”和另一只朱鹮“青青”的后代。“平平”和“青青”作为配偶,一共繁育了27只朱鹮。
再次欢迎这16只新成员回到北京动物园,希望它们可以尽快适应新环境,在北京动物园开启属于它们的新生活!~
*部分历史资料图片由北京动物园研究室、饲养队饲养员毛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