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新型智库应结合我国发展现实需求,创新智库研究方式和方法体系,提高新型智库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深度赋能: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夯基垒石
汇聚新质主体,攻克关键技术。新型智库能够利用数智技术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实现知识的动态更新与融合,有助于破解传统智库人员结构固化、知识结构僵化等问题。同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智库有助于打破时空壁垒,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创新合作网络,引导科技创新主体开展远程多边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共享与交流,提升科研主体的协同合作效率,集中智慧攻克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催生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提升决策效能,激发乘数效应。新型智库能够基于大数据网络收集海量信息,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处理,精准把握市场动态、行业趋势等发展情况,为企业提供先进、具体的运营决策建议,助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科学合理的抉择,提高企业的决策效能,从而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缩减各生产环节的间隙,减少因衔接不畅导致的时间损耗、材料浪费、能源消耗等,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误差,保证生产的精准性,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对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
推进制度创新,提供底层动力。新型智库能够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动态,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的力量,广泛吸收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扩宽多元主体决策渠道,综合考虑多方主体利益诉求,提升决策的广泛性、适用性和先进性,助力国家机关完善有关体制机制建设,破除旧制度障碍,推动制度创新,培育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动力,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治理效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底层体制机制动力。
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新动力
健全治理评价机制,广泛汇聚新质主体。一是广纳各学科优秀人才,充实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献智献策。同时,搭建并完善科研人才创新合作平台,拓展创新合作网络,有序扩大新型技智库人才规模。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主体吸收与治理评价制度,建立以创新绩效为主导,兼顾影响与发展的多指标分类评价标准,以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汇聚多元新质主体,并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分级和量化,将其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科研奖励等实际利益相结合,激发新质主体开展突破性创新活动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强新型智库人才治理,明确权责关系,建立有效的学术身份影响机制和数智治理机制,增强管理效能,规范新质主体行为,确保科研成果科学有效。
推进智库数智跃迁,提升智库决策效能。一是加大对新型智库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数智基础设施维护费用标准,搭建多种类型的新型智库数字化服务平台,强化新型智库与数字化平台资源的对接,促进不同学科新型智库平台资源共享,增强知识溢出效应,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企业决策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案,提高新型智库服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能力,改善新型智库综合治理效能。二是将数智技术与新型智库的现实业务需求相结合,提高数智技术在新型智库中的应用能力和效率。深入剖析新型智库在政策研究、战略咨询、社会问题等领域的核心诉求,结合新型智库典型业务场景,研发特色数智应用工具和模型,规划适配的数智技术应用路径,提高数智技术在新型智库应用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明确战略目标定位,强化制度创新保障。一是密切关注各行业的变革动态以及新兴技术驱动的创新浪潮,深入探究产业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在生产流程、产业链供应链管理、产业安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与创新活力等因素,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制度创新建议,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支撑与引导。二是着眼于不同区域的特色资源、产业优势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充分考虑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征以及区域间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如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制度创新、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区域间协同创新、园区管理制度优化等有利于区域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方案,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激发区域间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培育效能。三是站在全球视角审视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与挑战,结合我国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提出国际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化建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黄庆华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小雨: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