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隐居徂徕山期间寓家之所新论

摘要:隐居徂徕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但其具体寓家之处历来有任城与兖州两种说法。从隐居意图、李白个人政治理想、李诗中地名和地形地貌以及唐朝的户籍制度等因素考察,李白隐居徂徕山时的寓家之所为汶河岸边的乾封县城更为合理。

唐代大诗人李白隐居徂徕山已成学界的共识,但由于山上条件艰苦,不能长期居住,因此李白隐居徂徕期间必有一个寓家之所。对此,学界历来有两说:任城说和兖州说。但细考徂徕山与任城、兖州两地距离都约100公里以上,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两说都令人难以信服。笔者通过大量资料和实地考察,认为李白隐居徂徕山时的寓家之所应为徂徕山下的乾封城。

一、李白隐居徂徕山行迹考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701)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附近),幼年时迁居蜀郡绵州昌隆县(今江油市青莲乡),在四川长大成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抱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开始远游求仕的征途。次年,与已故宰相许圉师家的孙女结婚,开始了十年安陆入赘许家的时期。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的妻子许氏不幸病故。他便带上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投亲在任城当县令的六叔父,这年冬,他在徂徕山结识了孔巢父。开元二十五年(737)冬,由于六叔父任职期满离开任城,李白迁居乾封城,开始了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竹溪。据《旧唐书·文苑传》,李白“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饮,时号竹溪六逸。”[1]《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居山东时,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徂徕山,以诗唱和,酣歌纵酒,时称“竹溪六逸”。[2]

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溪流淙淙,巨石横卧。由于常年被溪水冲刷,巨石呈现出竹节般的纹路,这就是有名的“竹溪”。竹溪因“诗仙”李白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斐政、陶沔、张叔明等人在此隐居而闻名。他们半耕半读,寄情山水,诗思骀荡,诗酒唱和。竹溪附近独秀峰上有李白题刻的“独秀峰”石刻,下面有石震和党怀英金大定十年(1170)的石刻:“徂徕居士石震,过独秀峰览太白遗刻,有感题于后,婿党怀英偕行。”[3]金代的两位大学者石震和党怀英证实了“独秀峰”三个字是李白题刻。

开元二十五年(737),由于六叔离开任城进京述职,李白只好把家小从任城(济宁)迁往隐居地乾封城(今泰安旧县村),入籍乾封县分田耕种维持生活,因位于首都西京(长安)的东面,李白称之为东鲁,泰安成为李白客居山东时的第二个寓家之所。李白寄家乾封城后,继娶刘氏为妻,而刘氏不安于室,与李白的两个子女相处不和,很快就离异了。据说,李白后来又与徂徕一妇人结合。

那么,李白是何时离开徂徕山的呢?各家说法不一。据《新唐书.李白传》记:“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贺知章见了李白,赞赏他:“此天上谪仙人也。”[4]由此可知,李白在天宝初年离开徂徕山奉召供奉翰林。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杜甫、高适、李邕等文坛巨擘在济南相聚。此次聚会史称“历下盛会”。李、杜二人游览了山东的山川名胜,并到李白隐居的徂徕山做客,之后,二人在李白寓家之所的乾封城石门宴别。

李白离开山东去各地游览期间,而其家则一直在东鲁乾封城未动。天宝十五载(756),李白时已老,为避安史之乱,曾托义士武谔往东鲁接两个孩子。等两个孩子回到李白身边时,已是肃宗乾元二年(759)了。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移家任城(今济宁市),第二年移家乾封(今泰安市),直至乾元二年(759)移家梁园,前后算来,李白寄家鲁地长达二十三年,期间子女二十二年居住在乾封城,耕种龟阴田。

二、李白隐居时寓家诸说

李白隐居徂徕山时寓家之处主要有任城说和兖州说二说。持任城说的主要人物是郭沫若。他在《李白与杜甫》中考证:

李白后来移家到山东去了。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里面说:“酒隐安陆,磋跎十年。”这是说他招赘于许圉师家之后,前后经过了十个年头才离开了安陆,移家到鲁郡兖州任城东门内,其时当在开元二十四年。他何以要移家而且到鲁郡?详细的动机不明。《唐书》本传以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那是莫须有的事,前人已辨其妄。[5]

郭沫若认为李白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移家到鲁郡兖州任城东门内,移家的动机不明。

移家的动机其实是很清楚的,李白用自己的诗告诉了我们,李白到任城投奔的是他担任任城县令的六叔父。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之附表《李白杜甫年表》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冬,其六叔父“三年秩满”,回长安,李白为之践行,留诗《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6]。《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诗中的“任城六父”,就是李白在任城担任县令的六叔父。毫无异议,李白来任城是投亲的,但是第二年冬天六叔父的任期满了,要回京城述职,李白只好移家徂徕山下的乾封县城。任城说的支撑是李白的六叔曾任职任城。但其六叔很快就离职。目前的所谓遗物太白楼其实和李白没有任何关系。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为贺兰氏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这已经是李白离开山东100年以后的事了。

兖州说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主要是由几个兖州当地的地域文化学者提出的。1993年,兖州市新兖镇诸天寺村的一位村民在泗河里发现了一块北齐年间的佛碑,此碑高38厘米,长141厘米,碑厚22厘米,上镌文字26行,每行8字,字大约3厘米见方。文字前无标题,后端已残缺,现存于兖州区博物馆。文中有“大齐河清三年(笔者按: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优婆夷比丘尼之寺率彼四众奉为太上皇帝陛下师僧父母俾闰含灵一切有识”等句。1994年在兖州召开了“李白在山东”国际学术讨论会,兖州当地人武秀提交了《从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的论文,论文收入《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认为从历史角度看兖州在北齐时代就是沙丘城,而李白诗中有记载“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沙丘东城”的确立,为李白寓家兖州找到了证据。[7]但此观点有两个错误,一是据《北齐书》记载,河清四年(565)高湛才将皇位传给太子高纬,并自称太上皇,碑文中的河清三年(564)是没有太上皇的。二是此句存在逗顿歧义和断章取义的情况,断为“大齐河清三年(564)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优婆夷……”也不无不妥。如此断句的话,此处的“沙丘”即实指沙丘,而不是沙丘东城。基于以上两点,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认同兖州说。

此外,两说还存在共同漏洞。一是未能与李白诗中描绘的大汶河流域以及龟阴田的生活景观相对应。据初步统计李白诗中描绘的大汶河流域的诗文有近百首,滚滚南流的大汶河,两岸高耸的沙丘和富饶的汶阳田以及两岸的书生都是他诗中的内容和主人公。二是两地都距李白隐居的徂徕山空间距离比较远,徂徕山距离兖州100公里左右,徂徕山距离任城140公里左右,在唐代

这是三天多的路程。故以上二说虽都有相关论证,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三、李白寓家乾封的依据

人们对居住处选择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安全与舒适、归属感与社交需求、自我实现与职业发展、环境与自然、交通便利性、经济考虑、个人偏好与生活方式、家庭与子女教育以及心理适应与适应性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人们的居住地选择。但对于某一个体而言,这些因素并不同等重要,有轻重缓急之分,首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具体到李白,通过考察其性格、志向、家庭等各方面,笔者认为考证李白寓家之所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李白的政治追求

李白有非常高的政治追求,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8]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的: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中叶非罪,谪居彖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9]

李白和族叔李阳冰是同家,晚年就居住在李阳冰家,这个《草堂集序》是可信的,里面的内容说明李白是罪人之子。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出仕对于李白而言显然已是不可能的了。唐朝,除了科贡入仕以外,隐居也是入仕的一个捷径,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王希夷。

王希夷是一个隐士,隐居徂徕山,据《大唐新语》卷十《隐逸》记载:“刺史卢齐卿谒,询已政事,希夷曰: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终身行之矣。玄宗东封(泰山),敕州县礼致,时已年九十六。玄宗令张说访其道异,说甚重之。以年老不任职事,乃下诏曰:‘徐州处士王希夷,绝圣去智,抱一居贞,久谢嚣尘,独往林壑。属封峦展礼,侧席旌贤,贲然来思,应兹嘉召。虽纡绮季之迹,已过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于上齿。可中散大夫,守国子博士。特听还山。’仍令州县岁时赠束帛羊酒,并赐帛一百匹。”[10]

王希夷的徂徕山这条“终南捷径”通过唐玄宗封禅泰山之机而实现,给苦心求仕的李白带来了启发,李白一生数次隐居,每次都有其政治上的考量。如开元十九年前后的终南之隐,便别具寓意。在王希夷的启发与鼓舞下,李白与孔巢父等人“依葫芦画瓢”,在希夷栖迟旧地,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徂徕山竹溪隐居,试图借吸引官府、遥达帝知。

事实上,不独李白心态如此,与其同作“竹溪六逸”的其他五人,也多是汲汲求进的功名之士。如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云:“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11]可见李白并不像真正的隐士一样过着隐秘生活,而是在外周游各种名山,遍访名人名士,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雄心壮志,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隐士。而所谓的“竹溪六逸”几无一真隐,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而在于廊庙之间的仕进中人。

李白之所以隐居徂徕山,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泰山封禅。唐代曾两次封禅泰山。一次是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禅泰山。一次是开元十三年玄宗封禅泰山。两次封禅泰山让泰山一时成为全国的聚焦点。据美国学者艾龙文《史传“云封”诗谜情含天宝年号——李白为“许云封”取名涉及唐玄宗封禅大典和天宝艳闻考》考证,开元年间唐玄宗曾有有二次封禅泰山之议,这对于渴望仕途的李白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邂逅”时机,也是再次上演王希夷的徂徕山“终南捷径”的机会,李白把寓家乾封城有机会与皇帝同城偶遇。最终唐玄宗因故放弃了二次封禅泰山,李白在乾封没有等到唐玄宗来封禅泰山,天宝元年(742)春,李白带着失望沿着唐玄宗封禅泰山的路登上了泰山,并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泰山吟》六首。

天宝元年(742)秋,在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道士吴筠、诗人贺知章等人的联合荐引下,李白终于被唐玄宗征诏入京,开始走上坎坷的仕途之路。

李白晚年的作品《为宋中丞自荐表》称:“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名动京师。”[12]如此看来,李白隐居徂徕山基本上达到了隐居目标。有研究者认为,李白应诏入京,除了他诗誉文才名动京师外,也与他在徂徕山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竹溪六逸”隐居有直接关系。这样看李白移家乾封的决策是对的。

(二)乾封县的特殊地理位置

乾封县的前身是春秋时期齐鲁交界的博邑,即汉代博县,位于徂徕山下、汶水河畔(今泰安邱家店镇旧县村),其北即为泰山,历来是封禅泰山的后方基地。乾封县自秦代为泰山脚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先后改为秦之博阳县,汉之博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博县改称汶阳县,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改为乾封县,开宝五年(972),乾封县治迁往今泰安城。

在唐朝,乾封城(高宗封禅改名为乾封县)是距离封禅地点泰山最近的城市,是唐朝皇帝封禅泰山的行在(即基地)。[13]唐代举行了两次封禅泰山之大典,使东岳泰山一时成为举国注目之名山,乾封城一举成为全民关注的名城。

从物理空间距离上看,乾封县城就在徂徕山下汶河边上,是皇帝封禅的驻跸地,李白把家安置在此处,有三个好处:一是此处是唐玄宗封禅泰山的必经之地,有“邂逅”的机会;二是此处是距离李白的隐居地徂徕山最近的城市,便于往返;三是此处为周边经济文化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寓家生活便捷。而相比而言,任城和兖州都距徂徕山100公里之遥,行程大约3天,对于李白来说,二城的缺点很明显:一不能让李白见到皇帝;二距离徂徕山较远,难以见到家人,同时不便往返徂徕山。因此,李白选择乾封县作为寓家之所更为合理。

(三)李白诗中地名地貌透露的信息

李白隐居徂徕山之间,经常外出巡游,期间在家时间少在外时间多,其诗中写思念孩子的诗篇不少,但是写家庭住址的不多,提到的地名不少,具体哪个是说家庭住址,争议颇多。笔者认为李白笔下孩子的住所就是家庭住址,最能说明李白子女居住地点乾封的诗是他的《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14]

此诗写于天宝八载(749)春天,李白滞游金陵。他看到吴地桑叶一片碧绿,自然地想起徂徕山下的家。龟阴之田是子女谋生的来源,可是子女幼小,有谁来耕种呢?由此看来李白家的田地在龟阴田。

在这首诗里,李白披露了一些他家中的情况。《寄东鲁二稚子》尾句提到的“汶阳川”,与次句提到的“龟阴田”,其实是一个概念,类似互文见义,都是指李白在山东种的田。诗中有四个关键地名证明李白的家在乾封县城。

一是东鲁。东鲁这一地名在史籍上出现较少。现存曲阜的乾封元年崔行功能撰《赠孔宣尼碑》有“东鲁陪臣,奄成麟鳖”句,“东鲁陪臣”指孔子。此东鲁,不过骈文与前句“南楚狂捐,旧辩凤衰”相对仗之习气,不能说与李白之东鲁有多大联系。李白心目中的东鲁具体在哪里,只有到他的诗中去寻找。《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此处的东鲁似指汶水流域而不是汶上县,可以肯定的是诗中的“汶上”就是汶水北岸,大致范围应该是泰山以南,汶河流域,相当于汶阳田的范畴。唐代首都是西京长安,李白把泰山脚下的鲁国故地称为东鲁也是无可非议的,进一步说乾封县是兖州的属县,位于兖州上都督府的东北部,被称为东鲁是合乎规则的。李白在《嘲鲁儒》中:“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15]从今天的地图可以看出汶水滨都在泰安辖区内。唐代,汶水之滨的城市只有一个,那就是乾封城。

二是龟阴田。“龟阴田”即龟山之阴的田地,汶河流域、徂徕山周围的龟山只有一个,就在乾封古城北的桂林官庄(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东北桂林官庄)。《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记载:龟山,在县东南22里,此地有横阜类龟,因名龟山,阜北之田曰龟阴田。[16]“龟阴之田”丰收时的美景,被称为“龟阴秋稼”,是泰安八景之一。《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17]杜预在《左传》考释中注有:“三邑,皆汶阳田也,泰山博县北有龟山,阴田在其北也。”[18]这说明龟阴田位于汶阳田的范围内,龟山位于汶水北岸。《水经注》:“龟山在博县北,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19]可以明确龟阴田位于博县北,也就是唐朝的乾封县城北。

还有一个地名能证明龟阴田在乾封城附近。齐国归还鲁国汶阳田之后,鲁国在在这里筑了一座城纪念这件大事,称作谢过城。据乾隆《泰安府志》卷四《古迹》载:“谢过城,县东北十五里,春秋夹谷之会,齐侯归田以谢过,城之名以此。[20]历史上的谢过城位于今泰山区泰前街道东、西(谢过)城村,在今天旧县村(唐乾封城)村北4公里,谢过城村的位置证明龟阴田就在乾封城附近。

李白所称之龟阴田大体位于龟山附近、齐鲁必争的汶阳田范围内,这处龟阴田在的乾封县城北面2-5公里范围内,因此,可以肯定,李白种的“龟阴之田”属于乾封县的土地。

三是汶阳川。“汶阳”特指汶水北岸,语出《春秋》“汶阳田”。春秋时之汶阳,所指为泰山之南、汶水之北大片地区。而所谓“汶阳田”,则泛指今汶水北岸博城县(治所在今岱岳区邱家店镇后旧县村)之大片沃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改博城县为汶阳县;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改为乾封县,治所即今山东泰安。

“川”主要有河流和平原。可以肯定的是汶阳川就是汶阳田,也可以认为就是乾封县城附近的平原。李白笔下的龟阴之田和汶阳之川是同一个地方,龟山与汶阳田的交汇点就是乾封县城附近。由田地推出家的位置,可以确定李白的家就在乾封城。

四是酒楼。唐代实行坊市分离的管理办法,商业活动受时间地点限制,唐代有酒楼的地方大都在城市里,考古报告显示,唐代民宅全是单层,不准设立沿街商铺,更不准设立商铺高楼。所以李白家的酒楼绝对不是在乡村,而是在城市的市内。

综上所述,李白多首诗歌表明,他的东鲁寓家之地在汶河之滨。龟山和徂徕山两地重合的五公里之内的城市,选项只有乾封城。所以,由李白诗可以推演出他的寓家之地不在任城、兖州,而是在泰山和徂徕山之间的乾封城。笔者推测,由于宋代时乾封城迁址到了泰山脚下,李白寓家之所历经变迁而荡然无存,没有留下任何遗留物,故而不为人所知,也留下了李白寓家之所究竟在何处这一千古迷案。

(四)乾封县地名地貌与李诗的对应

李白诗中对家的描述有两个关键点,事实上都与任城和兖州无关。一个是“石门”,另一个是“沙丘”,以下逐一论证。

1.“石门”位于汶水之上

唐代的乾封县城位于汶河西来的北岸,城墙就在河堤上。汶河在城的西边转向正南,整个汶河只有这一段才是南北方向流。由于河道转向,在西部转弯处堆积起来巨大的沙丘,据作者考证,此处的沙丘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很高大。[21]在沙丘南不远处的云亭山下,有一个石门,《水经注》云:“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22]此处亭亭山就是云亭山。《水经注》记述的“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今名云亭山)东……水上有石门(进水闸),旧分水下溉处也。”[23]指汉代引汶水的渠首,汶水从此处西流,保障汶阳田,根据《水经注》的记述,引汶的地点在亭亭山东,亭亭山则在大汶口东北约十里处。《史记·河渠书》载:“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24]这是见于史书最早的引汶灌溉工程,就是汉武帝修建的水利工程。

汶水上的石门栏水坝是通过汶水的唯一桥梁。石门是沟通两岸的桥梁,成为送别的好地方,李白在石门为杜甫送行,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写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25],站在石门闸上,看到泗水县生机勃勃,转眼看到徂徕山上的黛青色,此处的泗水不是今天的泗水县,更不会是泗水河。按《元和郡县图志》,乾封和金乡、任城等十县同属兖州,当时新泰县已省,徂徕山前都属于泗水县[26]。站在汶河大堤上一眼是泗水县,一眼是徂徕山。汶水之滨的石门其地理地貌都和李白诗能够对应上,也和今天的地理位置吻合。

2.“沙丘城”即乾封城

最能说明李白家位置的是他的《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27]

这里明确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鲁中沙丘城:那么,沙丘城在哪里呢?天宝四年,寓居徂徕山的李白写下了怀念杜甫的脍炙人口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28]

这首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明确了沙丘城位于汶河地域的汶水南流的地段,汶河只有这一段才是南北方向流,汶水西流流经乾封城转向南流,由于河道转向,由于河水的巨大冲击在西部转弯处堆积起来巨大的沙丘,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很高大,2011年担任《泰安地域文化通览》学术主编时,曾带领政协文史委的三名同志到此了解情况,据附近南店子村退休老师退休老教师周世硕介绍,汶水流过旧县在此转向南流,人民公社时期沙丘还有30多米高,南北五六百米长,远看像城墙,远近村民称为大沙丘。汶水大部分都是西流,只有乾封城向南的一段是南流,南流的唯一性与李白的诗对应一致,说明沙丘城就是上面提到的汶河冲击而成的沙丘,乾封城就是当地人口中的沙丘城。这里距离石门4公里,符合李白为杜甫送行的实际。

从李白其他有关诗作中,也可窥见沙丘城当为乾封城的佐证。如,从《送薜九被谗去鲁》“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29]。“漂母”一说可证明沙丘城滨水。而《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城边有古树”这句,可以推断出沙丘城是一座拥有古树的城,应该是一座古城。而汶河周边唯一的古城即乾封城,其始建于春秋,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其他河段大汶河都是浩浩荡荡向西流,只有乾封城这一段汶河南流到大汶口。

另外,李白诗中:“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30]对应了乾封城位于齐鲁两国交界的位置,大汶河和徂徕山是当年的齐鲁边界,其中徂徕山是春秋鲁国的地域,乾封城是齐国的疆域,只有乾封城的位置才能鲁酒与齐歌互文。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李白所说的沙丘城,就坐落在大汶河转弯处、徂徕山对岸的一座古城里。由李白诗提供的历史地理环境看,乾封城是大汶河两岸古城中唯一吻合的。故而有很大理由可以认定沙丘城即为乾封城。

(五)唐朝土地与户籍对李白入籍乾封的证实

李白隐居徂徕山已经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实事了,寓家沙丘城的具体位置尚有许多争议,但是李白家耕种的土地位于龟阴是没有争议的。李白诗《寄东鲁二稚子》中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他家的田地是“龟阴田”和“汶阳川”,李白笔下的龟阴之田和汶阳之川是同一个地方。对于“龟阴田”的方位,《水经注》说的很清楚,“天门下溪水”即今梳洗河,又名中溪,“其水自溪而东,浚波注壑,东南流,迳龟阴之田。”[31]说明梳洗河东南流经龟阴之田,梳洗河发源于泰山中谷,曲折东南流,在乾封城西面汇入汶水。证明龟阴田在乾封县北面,属于乾封县管辖。

这里,笔者提出一个证明李白寓家乾封的有力佐证,即唐朝的户籍制度。唐玄宗统治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这是一个“家给户足,人无苦窳”[32]的时代。《旧唐书·食货志》载,开元九年(721)宇文融主持括户政策,准许逃亡农民就地落籍[33]。朝廷实行均田制,对无田农民授田。李白一家属外乡人,按照开元九年的户籍管理制度,李白可以通过入籍在县内分田,即可以在户籍所在地从官府分得土地。据《通典》云: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34]

李白隐居徂徕山入籍乾封的史料已不可考。但李白家中只有李白一丁,按照开元二十五年的敕令,李白一家可分田百亩,一般来说,朝廷为了保证其赋役征发的来源,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发迁移。因此,由土地的归属可以推出种田人的归属。龟阴田属于乾封县,官府只能分给户籍乾封的人耕种,不会分给任城和兖州的人耕种,因为这关涉赋税征收。现已明确龟山在乾封县城北,由此可推出种龟阴田的人属于乾封户籍,进而可以推出李白的寓家之所就在乾封县。

四、结语

李白的政治理想和“终南捷径”的追求都显示隐居徂徕山期间其寓家之所不可能选择距离泰山较远的任城和兖州,而更倾向距离皇帝封禅较近的区域。从地理空间上看,乾封县城位于泰山和徂徕山之间的汶河之滨,距离李白“龟阴田”和隐居的徂徕山都在半天路程内,从生活常识的角度看更为合理。综合李白诗歌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乾封县的山川风景和人文风貌与李白诗歌的描述相对一致,其中关于“石门”和“沙丘城”的详细描写均指向了历史上的乾封县城。李白所种的“龟阴田”,只能通过当地户籍而分得,由此可以推出李白隐居徂徕山时的寓家之所应该是乾封城,而不是任城和兖州。综合以上分析,将李白隐居徂徕山时期的寓家之地认定为乾封县更具有合理性。

参考文献:

[1][4][33]刘昫.旧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96:3439,3439,1406.

[2][13][21]刘传录.李白隐居徂徕山[J].大众日报,2011-11-15.

[3]聂立申.金代泰山名士稽考[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157.

[5][6]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6.

[7]武秀.从兖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东寓家地点[J]中国李白研究,1994(1).

[8][9]李白.李白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46,2.

[10]刘肃,何正平.大唐新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6.

[11][14][15][25][28][29][30]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5,405,429,41,404,617,404,

[12]郁贤皓.李白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38.

[16]葛延瑛.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泰山[Z].1921年版:297.

[17][18]左丘明.左氏春秋[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332,332.

[19][22][23][31]陈桥驿.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3:580,581,581,580,

[20]泰安府志(卷四)古迹[Z]乾隆版本:106.

[24]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224.

[26]汤贵仁.李白在山东──唐时之泗水,今日之新泰.[J].泰安师专学报,2000(1).

[27]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25.

[32][34]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志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12,155.

闪电新闻记者常方圆报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