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医:加速实现重症胰腺炎诊疗不出省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宋箐通讯员吴刚)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急诊科医师与重症医学科医师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吴敬医在“2024第十一届重症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暨江苏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年会”期间接受《医师报》记者专访时提到,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6年后转至急诊科,他深刻体会到了两个科室在疾病诊疗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尽管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

吴敬医

双重视角看急性胰腺炎救治:急重有别,策略各异

吴敬医指出,急诊领域提出的“急危重症医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重症医学,两者在对患者的整体和系统性思维上有共通之处,特别是在连续监测、综合评价和反复评估方面。

然而,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重症医学科更侧重于“重”,专注于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和器官功能保护,如在感染性休克等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维持器官功能。而急诊科则更侧重于“急”,强调时间因素,如迅速识别和处理急性腹痛等急症,并鉴别诊断是否为急性胰腺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

简而言之,重症医学科医师在治疗胰腺炎患者时,更专注于重症管理和器官支持;急诊科医师则更注重快速诊断和紧急干预,以应对急性症状。两者虽有不同,但在患者诊疗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上相互补充。

早期识别重症胰腺炎患者:两个关键阶段,各有其法

提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改善预后,重点在于早期识别、早期针对性处理,这也是吴敬医转入急诊科工作的初衷。通常,急诊科是医院中最早接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科室。

吴敬医介绍,医学界对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已有共识,认为急性胰腺炎有两个关键的高死亡率阶段:发病后前两周的炎性反应期和后期感染、坏死、出血期。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吴敬医分享了一些判定两个关键阶段病情严重程度的方法技巧。

在炎性反应期,可以通过监测C反应蛋白、白介素-6、PCT等早期炎症反应指标来评估炎症程度。尽管存在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但由于设备限制,它们尚未广泛使用,这也成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胰腺炎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腹高压和肠道营养不耐受等,不仅是常见并发症,也是衡量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吴敬医特别提到爆发性胰腺炎,这是一种特别严重的胰腺炎类型。他回忆了几例印象深刻的病例,患者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窘迫和肾脏及肠道功能障碍,这对重症医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迅速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随着ICU技术的进步,这类患者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

在炎症反应期之后,患者会进入第二个高死亡率阶段,即感染坏死和出血期,这也是重症医学科面临的挑战。这一阶段需要通过CT评分和感染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目前,许多前沿研究正在探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影像学判断胰周坏死物的性质(固态、液态或是混合态),这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液性坏死相较于固态或难以清除的坏死,治疗起来更为容易。

让患者在区域医院得到最佳治疗:“去重症化”与诊疗均质化并进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每年接收约600例胰腺炎患者,其中10%~15%可能发展为重症患者。”吴敬医介绍,急诊内科主要收治急性期轻至中度胰腺炎患者,并在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评估炎症反应和脏器功能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他强调,急诊科接诊的胰腺炎患者往往处于病程初期,如果在早期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和消除病因,就能更好地阻断胰腺炎向重症发展的进程。

通过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可以初步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急性炎症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和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可能引起胰腺及其他器官的血供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液体复苏和维持有效循环至关重要,以实现“去重症化”。

吴敬医说:“通过早期有效识别和及时干预,我们希望胰腺炎发展为重症者越来越少。如今,我们急诊科转至ICU的重症胰腺炎病例正逐渐减少。”

在日常工作中,吴敬医发现一些重症胰腺炎患者更倾向于转至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治疗。这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胰腺炎诊疗规范更广泛地推广下去,让所有患者都能在区域医院得到最佳的治疗。

“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学习和借鉴业内大咖们的诊疗经验,努力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水平,同时致力于实现胰腺炎诊疗的均质化。”谈及接下来的工作规划,吴敬医介绍,他将致力于急性胰腺炎的早期“去重症化”工作,进一步降低重症率,并通过宣传教育及科普来预防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胆源性、脂源性、酒精性胰腺炎。此外,他还计划建立胰腺炎病例数据库,通过总结提高诊疗技术,发现疾病的病因和分布,利用真实世界的研究找到更多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治疗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0 阅读:113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