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5日电(李轩)太阳刚爬上乌尔喀什尔山头,李琳便走进社区医务室,为诊疗工作做准备。很快,寂静便被不断到来的牧民打破,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这是从医37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一七〇团分院庙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琳的日常。
初入大山,从简陋条件开始
庙尔沟位于深山腹地,曾经交通闭塞,卫生室设施简陋。李琳回忆,刚到这里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没有。他只能依靠一匹马和一个药箱,日复一日地在牧区和连队之间奔波。即使是寒冬腊月,积雪没过膝盖,他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
“冬天职工群众和周边牧民需要医生的时候最多,不管条件多艰苦,我都要去。”李琳回忆,最难忘的一次出诊是在1992年冬天,冰雪覆路,马蹄打滑,他从马背上摔下,药箱飞出老远,药品、器械散落满地,他一一捡回药箱里,又重新赶路。
冬天行医途中,马常常肚皮贴着雪艰难前行,李琳穿的棉裤被冻得像冰筒,一扯就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治更多的病人。
如今环境的巨大变化,不仅是设施和设备的进步,更是医疗服务水平的质的飞跃。李琳的坚守和付出,也正是这段历史变化的真实见证。
自学哈萨克语,跨越沟通障碍
庙尔沟区域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语言不通成为李琳工作初期的一大难题。“一开始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大家也不太信任我。”李琳意识到,打破语言障碍是赢得牧民信任的关键。
为克服这一困难,李琳认真学习起哈萨克语,他将不懂的哈萨克语谐音抄录在本子上,一遍遍反复记忆,又在一次次巡医过程中请教学习。就这样,李琳很快能用哈萨克语与牧工群众流利对话。
“李医生能用哈萨克语说病情,还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牧民吾尔肯说。
李琳不仅用语言拉近与牧民的距离,而且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信任,成为牧民眼中的“家人”。
在这30多年里,李琳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离开偏僻艰苦的山区连队,去条件相对较好的团医院工作。“这里的牧民离不开医生,我走了,他们怎么办?”他觉得连队的职工和周边地方村镇的农牧民需要他,最终还是选择坚守。
雪夜救援,守护生命
阿依波塔如今已长大成人,是某水电厂的职工,收入可观。提起她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想起其出生时那段特殊经历——她是当年由李琳亲自救下的早产儿。
阿依波塔意为“月光下的小骆驼”,这是家人为她取的名字,寓意着对那晚经历的纪念。
故事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李琳前往冬窝子巡诊,恰巧得知哈来·卡尔别克的妻子突发早产,便立即赶往现场,发现胎儿横位,情况危急。
自然分娩风险非常高,必须尽快送医。李琳果断指挥大家寻找车辆,将孕妇安顿好,连夜赶往县城。然而,牧区的山路崎岖,5月的寒风让车里的每个人都感到阵阵寒意。途中,车辆突然抛锚,困在山谷里。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李琳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做出决定:自己接生。
尽管车内条件十分简陋,但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李琳多次尝试,终于成功将胎儿复位,并顺利完成接生。哈来握住李琳的手,感激地说:“你救了我们一家。”
李琳的及时救助为阿依波塔带来新生,也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这段充满温情与感动的往事,被哈来一家永远铭记。
荣誉背后是坚守
李琳凭借出色的医疗服务和高尚的医德,获得多项荣誉:2018年被授予“兵团民族团结道德模范”,2021年被评为“九师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荣获“兵团先进工作者”和“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称号。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他始终保持低调。“这些荣誉不仅是我个人的,更是基层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30多年间,在山上、牧业点上、路上和家中,李琳看诊万余例,接生孩子300多个。就是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李琳撑起大山里牧民的健康。
李琳很普通,是众多兵团人中的一个;李琳又不普通,30多年坚守深山,服务各族牧工群众。
如今,59岁的李琳依然奔波在牧区,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家庭。岁月虽在他的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但他对事业的热爱始终未变。他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牧民们健康、幸福地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