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雨菲
韩国女作家韩江的长篇小说《素食者》,讲述了平凡家庭主妇英惠在可怕的梦后成为素食主义者,逐渐拒绝吃肉,最终甚至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将自己视为植物的故事。该作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她的颁奖词提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在我看来,其诗意体现在诗意语言与诗意主题两个方面。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曾提出“应和论”,认为诗歌是自然、人类与自我心灵的应和,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暗示性,追求语言的音乐性和意象的丰富性。这一理论同样体现在韩江的《素食者》,它通过细腻、富有象征性的语言,营造诗意的氛围,与读者心灵产生深深的共鸣。
在《素食者》中,韩江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出浓郁的诗化意境。如“我在无数个夜里醒来,赤脚徘徊的夜晚,整个房间冷得就像凉掉的饭和汤一样”,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英惠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如英惠吃素后的心理独白“所有包围着我的东西像突如其来的退潮一样离我而去”,也体现了在梦境和现实双重影响下,英惠进一步地脱离了“人类”欲望。这些诗性的语言,让读者在语言的海洋中感受到英惠情感的细腻与波澜。这种细腻的语言营造,正是波德莱尔“应和论”在小说中的体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主人公的心灵产生共鸣。
同时,韩江在对话的展现上也追求主体性和动态化,对话简洁有力,充满人物性格和情感色彩。这些对话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英惠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让读者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美国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其著作《反对阐释》中提出,艺术作品应追求“新感受力”,即作品应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和情感,而非仅仅通过阐释来理解。在韩江的《素食者》中,诗意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反抗与自我寻找,直接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
《素食者》中的英惠,通过素食和最后脱离“人类”身份,想要变成“树”,表达了对压迫性社会规范的反叛与拒绝,以及内心深处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寻找。比如英惠在精神病院倒立,面对姐姐仁惠的询问,她猛地站起身,指向窗外说“所有的,所有的树都在倒立”。而慢慢地,妹妹熊熊燃烧的树火也影响了姐姐,在救护车上姐姐仁惠紧盯着路边“熊熊燃烧”的树木,眼神变得“幽暗而执着”“像是在等待着回答,不,更像是在表达抗议”。树就像无数个被男权社会压抑下的女性,在相同的文化下,她们有着相同的困境,她们也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在逆境中生长。
英惠的反抗与自我寻找,正是苏珊·桑塔格所倡导的“新感受力”的体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英惠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以及她对自由和独立的深切渴望。这种直接的感受力,使《素食者》成为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
总之,《素食者》作为韩江的一部力作,不仅以其细腻的诗意语言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更通过主人公英惠的反抗与自我寻找,展现了深刻的主题和象征意象。在这部作品中,诗意与抗争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品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