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从我市出土的文物来看,青铜酒器阵容庞大、种类繁多,包括爵、斝、觚、觯、觥、尊、卣、盉、方彝等,每一种酒器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形制。例如,爵通常用于饮酒,尊则作为大中型盛酒器,而斝则常被用作温酒器。这些酒器不仅满足了古人饮酒的需求,还通过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增添了饮酒的仪式感和美感。
近日,伴随着“西凤酒”寻周记——市融媒体中心探源礼乐文明全媒体采访行动的脚步,记者走进宝鸡周原博物院,见到了三年兴壶。作为贮酒器,这是一个体形硕大的家伙,上体修长、下腹丰满,整体浑厚庄重,通体花纹粗犷豪放,繁而不乱,显得十分富丽,很容易就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让人忍不住想探寻这件青铜宝器背后的故事。
三年兴壶(宝鸡周原博物院供图)
1976年12月15日,扶风县庄白村一村民在村南平整土地时,铁锹突然触碰到一个坚硬的物体……考古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清理发掘,发现下面是一层层码得整整齐齐的青铜器,在这个窖口仅有2平方米左右的土坑中竟然出土了103件青铜器。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在庄白一号窖藏中,两件三年兴壶伴随着折觥、墙盘等珍贵青铜器一起出土,加之该器保存完整,壶身黑漆光亮如新,被誉为“壶中之冠”。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院长陈亮在其所著的《后土吉金》一书中提到,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自商到汉或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也很多,有扁壶、圆壶、长颈椭方形壶等诸种。西周早期的壶,一般都是单个铸造,壶体较小,有的有提梁;到了中晚期,发展为成对成双的铸造,形体也趋庞大。
这两件三年兴壶,它们称得上“双胞胎”,一件通高65.4厘米、腹围129厘米、重26千克,一件通高64.7厘米、腹围129.5厘米、重27.1千克。该器造型庄重,纹饰古朴,在其腹、腰、颈部用两条素带相隔,装饰波曲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是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作品。
如此体量大的青铜酒器是做什么用的?它们的主人又是谁呢?或许其上面的铭文能为我们揭开谜底。
这两件三年兴壶的盖舌铸有相同的铭文,共十二行六十字。大意是说,三年九月丁巳日,周王在郑地举行饮醴酒的宴会之礼,王呼虢叔召兴,赏赐给他一件羔俎。时隔一月多后己丑这天,周王在句陵举行宴飨“逆酒”之礼,王呼史寿召兴,赏赐给他一件彘俎。兴拜手稽首,感谢天子的厚赐,铸造了祭祀亡祖的礼器。
虽然兴受赏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以得知兴两次受赏的时间都是随周王外巡时。不难发现,兴居于周王的左右,应该是王室的重臣,有很高的政治社会地位。同为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的兴钟上,也有记叙兴辅佐尹氏的铭文可以证明。尹氏为史官之长,兴继承祖考之业,辅佐尹氏,掌管威仪礼制之事,自诩日夜敬勉,不敢息惰。铭文中的“羔俎”,即彘俎,是指放猪牲肉的器物,《说文》:“彘,豕也。”按照周代的礼制,赏赐羔俎、彘俎是周王对臣下的特殊恩典。
十三年兴壶(宝鸡周原博物院供图)
与三年兴壶同窖出土的还有一组两件十三年兴壶。十三年兴壶则铸造于西周中期到晚期的过渡阶段,既保留了西周早中期的基本趋势,又发扬了西周晚期的特色。与三年兴壶一样,十三年兴壶共出土两件,器型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其基本形制为圆形腹、长颈、圈足形捉手,颈两侧为兽首衔环、圈足,颈部有长篇铭文,腹部纹饰为北方地区特有的十字条带纹。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年兴壶的纹饰上,已经出现了几何纹样。
精致的酒器和陈香的美酒,自古就是“黄金搭档”。精美的青铜酒器,也是为适应西周酿酒业的发展和需要而铸造的。随着西周农业的发达、粮食的剩余,用谷物酿酒就更普遍了。西周王室设置了“酒正”“浆人”等专管酒事的官吏。官办的酿酒作坊,不但使西周的酿酒技术大大提高,而且酒的应用范围也比商代有所扩大和普及。
在周文化故里、众多青铜酒器的出土地——宝鸡,这里生产的西凤酒,其前身便是“周酒”中的“秦饮”,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
西周的青铜酒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礼制;西凤酒亦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飘香三千载至今。站在三年兴壶前面,记者仿佛嗅到了淡淡的酒香,那是漫长岁月的厚厚积淀,历久而弥香。
宝鸡融媒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