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毕业论文、分析报告……AI一键搞定!它究竟是帮手还是枪手?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2-06 12:11:20

年底到了,写年终报告难倒不少上班族。近日,记者观察发现,不少人开始借助AI撰写总结。除了年终总结,也有人使用AI代写毕业论文、分析报告,甚至有老师用它撰写学生评语。

本期968820群聊,我们邀请了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朋友一起畅谈AI代写话题:支持者称赞AI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让撰写繁琐的报告、论文等变得轻松快捷;反对派则担忧,AI的介入会让文字作品失去灵魂,千篇一律;还有中立者持观望态度,思考如何在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支持派>>

AI显著提升工作效率是“解忧神器”

●“AI就像是我的私人助理,让我从繁琐的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

●“AI就像自动导航,精准高效地帮助我们找到所需的数据和报告。”

中文系大四学生小洪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烦恼,他想到了借助AI工具。“AI就像是我的私人助理,不仅帮我快速整理海量资料,还能激发我的写作灵感,让我从繁琐的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思考。”小洪分享道。

会计师张先生则以实战经验为例,为AI代写“站台”。“在会计领域,数据如山,报告似海。AI就像自动导航,精准高效地帮助我们找到所需的数据和报告,让我们保留更多精力用于分析和思考数据,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反对派>>

AI很难写出个性化经验文字没有“灵魂”

●“AI虽然能够快速生成报告,但很难捕捉到那些细微的环境变化和个性化的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是报告的灵魂所在。”

●“学生借助AI做作业,跟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公务员李先生认为,借助AI撰写年终报告,这样的“偷懒”行为不合适:“政府工作讲究的是严谨性和人文关怀,年终报告不是对数据的简单堆砌,而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AI虽然能够快速生成报告,但很难捕捉到那些细微的变化和个性化的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是报告的灵魂所在。”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巨东红也表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学生用AI来写毕业论文或者报告的,如果发现的话,我们就按照作弊来处理。”

“上个学期,我发现有学生借助AI做作业,于是这学期就特别强调,一旦发现AI参与就会把作业退回。因为学生在大学里需要一个训练和学习的过程,如果使用AI,那就谈不上学习和训练了,跟我们的教学设计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巨东红说。

中立派>>

AI可作为辅助工具但不要过度依赖

●“AI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但取代不了人类,毕竟AI是人创造的。”

●“AI应被视为辅助工具,帮助律师更高效地完成基础工作,而核心内容的撰写与把关,仍需律师亲自上阵。”

律师杨先生则从法律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AI代写进行了分析:“在法律领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需严谨无误。AI确实提高了文档处理的效率,但在涉及法律意见和复杂案例分析时,人的专业判断与情感理解仍是不可或缺的。”杨先生说,AI应被视为辅助工具,帮助律师更高效地完成基础工作,而核心内容的撰写与把关,仍需律师亲自上阵,确保法律文书的准确性和人文关怀。

湖里区政协委员魏立成表示,要承认AI对我们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只能说明AI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但取代不了人类,毕竟AI是人创造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拥抱这些变化,同时不要过度依赖,而是要多关注AI技术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魏立成说。

鹭江茶桌仔

论AI使用者的“自我修养”

●本报记者李翔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如今,借助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用读万卷书,任何人都能引经据典,佳句频出。

一时间,工作报告、大学论文、教师评语等,都有AI“笔替”的身影。一边是人机协同的大趋势,另一边是AI滥用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人呼吁,要明确AI的使用边界。

今年,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复旦大学明确将AI工具应用限制在“文献检索与整理”“辅助制图”等范围内,结构设计、语言润色都是禁止的。

然而,高校紧盯AI的同时,“降AI率”的工具和方法也流行起来,给监查带来困难。

事实上,技术向善需要他律更需要自律,这也向AI使用者提出了“自我修养”的要求。

以人为主体,要有一面镜子。

普遍观点认为,在创作时AI应作为辅助者角色,洞察“情感”“审美”“灵感”等应该牢牢掌握在人的手中。

我们观看作品时,就像在照镜子,AI有能力将一切打扮得花枝招展,能否在繁饰中看见自己,看见宝贵的智力成果,是重要评判标准。

不做“伸手党”,要有一把尺子。

看似万能的AI,也没法做到“既要”“又要”:现有的大模型存在专业性、泛化性和经济性的“不可能三角”,三者只能满足其二。我们常见的通用大模型,在某些专业领域往往容易吃瘪,出现“AI幻觉”,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因此,对AI素材的去伪存真、合理运用成为一项基本功;而部署本地AI、训练自己的AI助手与解锁行业大模型等更高阶的AI技巧,才是真正的“大神之路”。

权衡利与弊,要有一杆秤。

有人提出,在顶尖期刊《科学》放宽对AIGC限制的同时,为何不少大学老师对AI依旧“零容忍”?《科学》的目标是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是结果导向;大学论文,重在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学术能力,是过程导向。被复旦大学禁止的AI润色同样是“过程”——把思考结果用语言表达清楚,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因此,对AI“放权”多少?在哪些环节“放权”?是基于短期目标还是长期利益?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杆秤。

一头是AI技术的滚滚洪流,一头是人的智慧光芒。这个十字路口,也是每个具体的人都要面对的。在这二者之间,我们能否踏出一条小径——通过AI放大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而后将这条小径走成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厦门日报记者颜哲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