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碗瓢盆”类出土文物引发的猜想——“舌尖上的三星堆”到底有多巴适?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2-07 09:06:40

“酒壶有、酒杯有、火锅也有了,约上三五好友吃火锅、喝小酒,看来,三星堆人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巴适得很……”这是央视新闻频道2021年在一档节目中介绍三星堆出土文物“陶三足炊器”以及“陶盉”“陶瓶型杯”等酒器时,主持人发出的感叹。

“陶三足炊器”是不是用来煮火锅的?虽然目前尚无资料佐证,但通过三星堆博物馆里众多与饮食相关的器具,可以想象,三星堆古蜀先民(简称古蜀先民)当时过得是有滋有味。在第七届世界川菜大会召开前夕,记者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探寻那些与饮食相关的文物故事。

据介绍,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种类中,数量最多的是原料获取和制作方便、实用性强的陶器。这些陶器集中在博物馆“蜀土丰饶”展区,大致分为四类:盛贮器、炊器、盛食器、酒器。

随着讲解员娓娓道出这些器物的特色、用途,令人不禁遥想起古蜀先民当年勤劳而又惬意的一幅幅生动画卷。

遥想——

古蜀先民的饮食场景

秋天,清晨,当阳光洒满距今数千年的古蜀大地时,先民们三三两两开始出门劳作,今天的任务是收割、晾晒粮食。临近中午,古蜀先民们陆续回家。劳作了半天又饥又渴,他们用“陶鸟头勺”(类似于今天的勺)在装水的“陶缸”里舀起甘甜的清水解渴。接下来是将“陶盘”“陶平底罐”(类似于今天装食物的盘子)内盛满的食物一扫而空,来个古蜀版“光盘行动”。

他们下午的劳作基本上是围着一些盛贮器转,这些大型陶器有“陶缸”“陶瓮”(类似于今天的米桶、面缸)。人们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把晾晒好的粮食装进一个个盛贮器。这些口粮可是让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过得有滋有味的重要保障。

黄昏,炊烟在古蜀先民居住地袅袅升起,忙碌了一天,该是坐下来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人们在装满各种美味食物的“陶三足炊器”和“陶鼎”(类似今天的锅)下面生火做饭;从大型盛贮器里把美酒分装在一个个“陶盉”(类似于今天的酒壶)里;在“陶盉”的三足下生火把酒温热。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做好,静待美食装盘开吃。

不一会儿,主人约的邻居和三朋四友纷纷到来。大家席地而坐,主人把做好的美味装在“陶高柄豆”(一种盛食器)和“陶盘”里。这时,从“陶盉”里冒出丝丝酒香,酒温刚刚好,好客的主人把酒分别倒进一个个“陶瓶型杯”或“陶单耳杯”“陶双耳杯”(类似今天的酒杯)里。菜香四溢、酒香悠长,大家举杯共庆丰收、把酒言欢。

探寻——

文物中的饮食文化

跟随讲解员,目光和思绪回到“蜀土丰饶”展区。

“陶三足炊器”这个网红文物仍是游客的关注的焦点。这个器物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看上去确实跟火锅类似。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出土“陶三足炊器”时,因当时的考古条件所限,并未检测器物的内壁的附着物,所以无法证明它是火锅的“鼻祖”。

那么,“陶三足炊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经鉴定,它是古代三星堆人用来蒸煮食物的炊具,它的足下可生火加温,三足都是中空的,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也可盛水或置物。因其外缘平整,从外缘到内缘的宽度可以放肉类、饼类来加热或烧烤食物,类似于烤箱。当三足下面的火烧着时,放上肉、植物的块茎、干果等,很快就熟了。不难看出,它是多功能的,3条空心足可以用来烧水或汤,而上边缘可以用来做煎饼、烧烤、加热干粮等。古蜀先民把食物从上面拿下来,把汤倒进碗里,喝汤吃烧烤,一举两得。这种器物的造型体现出古人的生活智慧。

“陶高冰豆”也是三星堆博物馆与饮食相关的陶器。它身材修长,上面有一个浅坛,专家认为它是装食物的器皿。为什么盛食物的“陶高冰豆”要做那么高呢?专家推测,这可能和古蜀先民的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时期还没有桌子等比较高的家具,大多数人都是席地而坐,这种高柄的高度坐在地上拿食物正合适。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盉”较为独特,外型简约,有3个中空的足与器身相通,呈鼎立之势,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它是一种温酒器。另外,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瓶型杯”,从外形看来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酒瓶,很多“陶瓶型杯”颈部还有纹饰,增加了美观性和观赏性。还有不少“陶单耳杯”“陶双耳杯”等酒器,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比较繁荣,已有剩余粮食用于酿酒,也说明饮酒在古蜀先民的饮食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尚。

据介绍,“陶盉”在河南省洛阳市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而三星堆出土的陶器大多是平底器,“陶三足炊器”和“陶盉”这种三足器并非本地风格,专家推测这应该来自中原地区。但是,“陶三足炊器”上部类似涮锅的造型,又有本土文化特征。所以,“陶三足炊器”是又一个证明三星堆文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重要例证,这也是美食文化传播的魅力所在。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