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的一片橡胶林中,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现在,它正焕发着新的生机。这一切,都得益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沪滇同行-LED补光技术焕发橡胶林生机,万亩林下中草药推广与示范》。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该项目成功入选。
橡胶林作为我国四大天然战略资源之一,在云南和海南地区建设面积已经达到1667.6万亩。随着近年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西双版纳橡胶林下是大片被树冠遮蔽、被硫磺污染的土地,林下的作物几乎无法生长。如何让橡胶林下生“金”,进一步推动国家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建设,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提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邹军教授团队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这片胶林下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要绿色、要生动、要环保。”邹军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出发,带领团队大胆进行橡胶林下补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发展橡胶林下种植提供了一份大有可为的答案。
在西双版纳和文昌,一望无垠的橡胶林下,如今矗立着整整齐齐的精密补光灯,一盏盏LED灯光照耀着林下经济作物焕发勃勃生机。林下LED补光技术,像是为林下植物量身定做的“光配方”,让它们在原本阴暗的环境中也能享受到充足的生长光照。
“我们从零开始,先是解决光源的稳定性问题,确保补光灯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工作,然后再解决光源的光谱配难题,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整,找到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光谱。”在团队成员石明明博士看来,技术创新最难也最有价值的就在于将绿色、减排、固碳和增效相结合,让这片土地上的胶农们看到希望,更感受到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采集搭建数据库、数据处理、实验验证……无数次跨越沪滇两地,2000多公里竟成为“最近的距离”,团队在突破一个个难题后,最终构建出“橡胶林下生态系统”和“林下种植示范田”新生态系统。
现在,这些补光灯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守护神。白天,LED灯是植物的“专属太阳”,提供着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夜晚,它们则变身为“稻草人”,利用蚊虫的趋光性,诱捕害虫。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林下物种多样性,还恢复了土壤的肥力,提高了橡胶的质量,增添了农民收入。
“现在的林下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乐园。”邹教授指着最新研发的补光灯说。2019年,他们在云南西双版纳的100亩土地上开始了试点研究。2021年,他们又在海南文昌的20亩土地上继续他们的探索。五年的运行实施,魔芋试验示范基地和中草药试验示范基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中草药试验基地,通过对补光产品3个创新点的改善,实现中草药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并建立了10种高价值中草药数据库,弥补种植过程中参考数据的空缺。
农民们看见邹军教授无不流露出敬佩和感激之情。在他们眼中,邹教授不仅帮助他们增收致富,更是带领他们走向现代化“全生态”橡胶林业的引路人。在这片胶林下的土地上种植魔芋和中草药,每亩可以增加月收入5000元到10000元。农民们还散养家禽,利用掉落的蚊虫作为饲料,又增加了额外收入,这片生态林下真正成了“金矿”。
项目的成功实施,让产学研深度融合、多方受益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云南药物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以及西双版纳绿色食品及乡村产业发展中心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南药工程中心上海育种扩繁基地。
项目示范效应还在持续“发酵”,当地合作企业获得了“特殊产业贡献奖”,成为林下补光标准的首位制定者;开发的“激光植物补光系统”收录到《上海市绿色技术目录(2022)》;依托项目,团队老师们成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学生们在“三创”等多项赛事上频频斩获佳绩。
“上应大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团队每一次项目能有创新和突破,我们始终追求让科研成果走出‘书架’走上‘货架’,真正为产业服务,为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邹军坦言,未来,他和团队将持续在橡胶林下生态系统的建设上书写更多可能,赋能更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下上应大的精彩一笔。(上海应用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