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正在全面突围。
日前,巴中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新闻发布会透露,巴中前三季度GDP总量同比增长6.2%,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1-10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8.4%、13.9%、8.9%,分别位居各市州第1位、第4位、第4位。
工业、投资、消费、财政全面开花,巴中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和位次创造近年来的新高,既为今年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未来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大动能。
近年来,巴中以打造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为指引,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重塑交通区位优势,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集成一切可以集成的能力,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革命老区振兴之路。
01
巴中经济,何以乘风破浪、加速增长?
今年以来,巴中全市经济稳中向好,三次产业齐头并进,而工业增速领跑于各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主力之一。数据显示,巴中1-10月规上工业同比增长13.9%,分别超全国、全省8.1、7.2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工业兴市、制造强市”的发展战略,引领巴中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关键一跃。
长期以来,巴中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过于分散,改革开放初期仅有采矿、采煤和手工作坊等初级工业经济形态,近年来重工业迎来飞速发展,但多属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型产业,无法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需求。
面对这一问题,巴中深知工业化之于城市发展的突出意义,早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穷在工业,兴在工业”的根本症结,旗帜鲜明喊出“没有工业大发展,就没有巴中的大发展”的口号,毅然将“工业兴市、制造强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突围的关键一招。
从国内外城市崛起的经验来看,后发城市的突破,往往靠的不是大而全的产业布局,也不是铺大摊子的扩张模式,而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打造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资源禀赋出发,巴中最大的特色在于矿产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一流。
地下有矿藏,天然气、页岩油、石墨、霞石、碳酸钙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地上有灵药和特色农产品,素有“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的巴中,遍布各类中药材,更有南江黄羊、平昌青花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因此,基于自身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农产品和药材资源,巴中有针对性地做大做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医药健康等百亿级乃至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果说在工业化早期,欠发达城市在整条产业链条上处于从属地位,只能从事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资源开发环节。那么随着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产业链不断延伸,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巴中在一开始就得以将资源优势与先进制造优势相结合,借助“建圈强链”战略,不断向产业链中下游延伸,打造覆盖上游开采、下游精深加工、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
不仅如此,油、气、水、风、光等资源富集的优势,既让巴中得传统能源之利,又能迅速切入新能源产业,走在产业变革的最前沿。近年来,巴中推动的通江27万千瓦风电场、平昌抽水蓄能、三一硅能·南江晶硅光伏组件等重点项目,就是新能源转型的直观体现。
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巴中除了要善用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之外,也在借力国家和省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大幕拉开,新一轮中西部产业大转移的浪潮再次到来,一批重大生产力、关键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巴中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
从区域层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川渝之间正在携手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相关产业从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向外溢出,作为成渝地区北向门户的巴中,有望享受到这一溢出效应。
巴中提出打造5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正是基于成渝西等中心城市的延链补链强链配套需求而来。
不过,巴中并非亦步亦趋,被动等待产业转移,而是在一些符合市情且与产业结构相契合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主动出击,超前布局,低空经济就是其中一环。
巴中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开工。
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巴中从一开始就踏在鼓点之上,走在低空产业发展的前列。日前,巴中低空经济产业园等总投资41亿元的8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这是继今年以来巴中市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专班、召开首届低空经济大会之后的又一大动作,对于全力打造“立足巴中、辐射四川、联通西南”的低空经济圈,争取成为低空数字经济示范市有着积极助推意义。
作为万亿级新赛道,低空经济引来众多城市追逐。巴中逐鹿低空经济,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因地制宜的体现。秦巴山区地形复杂、山脉河流众多,天然就有适合低空经济的场景需求;而巴中自身也有民航机场、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加上成渝等地相对完善的先进制造产业链,在低空经济上未必没有异军突起的可能。
当前,巴中聚焦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五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两个千亿级、两个五百亿级、一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
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巴中正走在制造强市的康庄大道之上。
02
重塑“西三角”门户枢纽之位,是巴中在制造强市之外的又一大突破。
我国沿海地区有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和经济区,在西部地区亦有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国家中心城市形成的“西三角”,经由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商贸交流而形成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增长极。
位居“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的,正是巴中。巴中距离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直线距离都在400公里以内,恰好属于“2小时高铁圈”的范畴。换言之,借助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和机场航线,巴中正在深度融入“西三角”2小时经济圈,实现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今年6月,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巴中至成都、重庆的通行时间双双减少到3小时以内。作为汉巴南高铁的一部分,这条高铁未来还将向陕西汉中延伸,巴中未来有望与西安实现高铁直连直通。
高铁贯通,带来的不只是时间上的便捷,更意味着时空距离乃至心理距离的全面压缩,有望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让高频次的经贸往来、人才交流乃至产业转移成为可能,进一步助推巴中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国家级城市群。
高铁只是巴中重塑交通区位优势的一环。如今的巴中,集齐1座机场、3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空铁高”齐头并进,一改过去相对闭塞的交通格局,跃居为成渝地区北向门户枢纽、革命老区振兴交通先行样板,重拾古代巴蜀门户的历史荣光。
路通则“财”通。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秦巴腹地,以光雾山红叶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巴人文化、充满底蕴的革命文化相互交织,素有“四川文旅隐藏大佬”的美誉。过去由于交通所限,“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空铁高”全面突围,巴中文旅出圈正当其时。
许多人还记得,作为四川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巴中设立之初,没有1米高等级公路,只有2公里过境货运铁路,蜀道天险横亘其间。即使地处西三角的地理几何中心,但没有高速、高铁、机场等现代交通的加持,从几何中心到真正的门户枢纽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没想到,仅仅用了10多年时间,巴中就完成了从交通末梢到交通强市的跨越,时间表见证了巴中“飞驰人生”的速度:2010年,第一条高速建成通车;2012年,第一条客运铁路广巴铁路投入运营;2019年,第一座机场恩阳机场正式通航;2024年,第一条高铁巴南高铁建成通车……
巴中全方位、全链条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既有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以及四川“五区共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带来的助力,也与当地“交通先行”的前瞻性意识、一轮又一轮交通大会战的决策部署不无关系。
如今的巴中,可谓四通八达、三面逢源,真正将地理优势转化为交通区位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开放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03
从川东北走向全国,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是巴中更高的追求。
说起革命老区,许多人会为其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牺牲和贡献而肃然起敬,但又经常陷入革命老区等同于偏僻闭塞、封闭落后、产业匮乏、经济薄弱的刻板印象。
殊不知,近年来,一众革命老区正在脱颖而出,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星,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所在地区前列,而且积极依托国家发展战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培育产业长板,借助区位优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
巴中,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和领跑者。根据规划,到2026年,巴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到202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走在省内Ⅲ类地区前列。
GDP两年突破1000亿元,打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巴中凭什么?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巴中是国家、省级各项规划和政策聚焦的重点。继2021年被列入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之后,今年初获批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提出“支持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就此而言,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既是国家和省级层面赋予的时代重任,也是巴中追赶先发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一环,更是为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蹚出一条振兴之路的主动选择。
政策的存在,更多意味着重视程度的提升,但政策不等于一切,如果没有承接政策的基础条件,没有释放政策动能的战略布局,再好的政策都难以发挥其巨大价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城市。巴中不仅接住了政策红利,更进一步释放出政策蕴藏的巨大能量。
一方面,巴中本身就有良好的发展底蕴,从产业体系到自然生态再到历史文化,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从制造业到文旅产业,都已具备蓄势待发的潜能。
“空铁高”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初具雏形,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的成长壮大,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巴人文化艺术节、红色旅游的持续“出圈”,都为打造“发展示范市”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在“三十而立”的历史关口,巴中立足于长远发展,提出“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擘画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蓝图。
“一市”,即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四区”分别指向的是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做优做强文旅融合发展区;“三地”则是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典范地、人才创新集聚地、品质生活宜居地。
按照当地官方说法,"一市"是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四区"是空间布局和形态标准,“三地"是区域功能和动能支撑。
要实现这些目标,显然要立足于“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宏观思维,改变过去资源分散、四处发力的局面,以“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为方向,重点打造一批高能级的发展平台,以此带动区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以“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就不只是经济发展层面的示范,在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都要全面示范。巴中市近年来着力提出“把巴中打造成“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像保护熊猫一样依法保护好企业家、保护好企业,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好巴中的发展环境”就是直观体现。
任何城市的“逆袭”都没有捷径,唯有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奋斗。从资源禀赋出发,从城市发展规律出发,巴中正在续写革命老区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