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厂商在AIPC(人工智能电脑)里酣战之际,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联想集团(HK,00992),正与AMD(超威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微软等全球顶尖厂商合作,整合上下游资源,加码AI赛道,意图打造AIPC生态圈。
与此同时,联想集团的角色似乎也正在从终端厂商,转变为人工智能变革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创新者。
AIPC上市近半年,消费认可度究竟如何?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头部科技公司的船头倾向何方?新一波出海浪潮下,中国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出去”?《每日经济新闻》创刊20周年之际,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AIPC前景喜人联想为何还要提升非PC业务占比?
今年的PC(个人电脑)市场,折叠、透明这些新鲜技术的热度,都很难比肩AIPC。今年5月,联想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了第一台AIPC,随后多次“上新”。时隔近半年,AIPC能否拯救换机意愿不振的PC市场?联想集团的“宝”押对了吗?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传统PC出货量为6880万台。其中,联想集团的增速高于整个行业,市场份额扩大到24%。杨元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中国市场的出货量来看,AIPC在联想PC业务的占比从上个季度的5%提升到本季度的14%,在全球市场也看到了类似的增长轨迹,持续领跑AIPC。到2027年,AIPC在个人电脑总量的占比有望接近80%。
更为关键的是,AIPC已经带动了PC平均单价的大幅增长。
卖出了量也卖出了价,PC厂商是不是可以借AIPC“躺平”一段时间?联想的目标显然不止于此。
除了PC业务,杨元庆还透露了集团目前多项业务的进展情况。据他介绍,今年第二财季,联想集团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3%,创下了联想集团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以来的最高财季销量。其他业务方面,第二财季联想集团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实现营收155亿元,同比增长近13%;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实现营收237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存储、软件和服务业务营收总和同比增长35%,海神液冷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过48%。
谈到未来各项业务的理想占比情况,杨元庆直言:“过去十年我们一直在驱动业务多元化战略,不再仅仅依赖于PC,而且新的业务增长都比PC业务增长要快。相信非PC业务(占比)很快就会达到50%以上。”
至于哪类产品有望“抢跑”,在杨元庆看来,人工智能大势所趋之下,未来企业智能需要把数据存储在本地,在本地执行推理并优化模型,这就对基础设施硬件、软件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大幅提升智能终端、边缘设备、私有云和本地数据中心的智算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增强‘端-边-云-网’之间,数据、模型、软件和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工作的能力。另外,由于智能计算计算密度高、耗电量大,还需更加重视降低智算中心的能耗水平。”杨元庆说。
杨元庆透露,眼下,联想不仅能够提供包括AI边缘、AI服务器、AI存储和网络在内的混合基础设施硬件产品,还在打造覆盖混合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与服务,构建从基础设施设计、部署、扩展和维护,到异构算力统一管理和调度,再到微调人工智能模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软件生态系统。此外,联想还在为企业客户打造模块化与定制化相结合的联想人工智能服务库,开发针对制造、医疗、金融等各类垂直行业的企业智能解决方案。
用“人本智能”实践打通AI普惠最后一公里
其实,再向前追溯,早在人工智能“起势”之初,联想集团就下了大注,定下了“AIforAll”的战略。杨元庆更直言,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变革的早期阶段背景下,所有行业、场景都可能被大模型重塑,“这是规模巨大的‘蓝海’,也是全球科技企业逐鹿天下的必争之地。对联想来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轮人工智能的机遇”。
“联想一直在为通往人工智能做准备,如打造算力产品组合、构建庞大的用户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体系,寻求生态合作伙伴等。在加速演变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我们始终处于直面用户的门户位置。实现AI普惠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来建设和打通。”杨元庆说。
如何打通实现AI普惠的“最后一公里”?杨元庆为业界绘制了一幅混合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蓝图。
在他看来,大家谈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或大模型,都是部署在公有云上,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智能,要受到网络速度、云端效率、成本考量、能源消耗等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因此,人工智能要真正走下云端,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仅仅依靠公共智能是不够的,混合式人工智能才是AI实现普及普惠的必由路径。
所谓混合式人工智能,是指公共智能与私域智能,即个人智能与企业智能的共存互补,混合并用。在杨元庆看来,这类智能的优势十分明显:“它能以自然交互的方式接收指令、提供答案、创作内容,还能基于本地存储的个人数据,更准确地进行推理、预测、执行任务。最重要的是,除非用户授权,个人数据永远不会被共享或发送到公有云,未来这样的个人大模型将逐渐成为每一个个人的数字延伸,成为每个用户的‘个人智能体’。”
以产品为例,在杨元庆的畅想中,未来每个用户的个人智能体将跨设备、跨平台而存在,个人知识库也是相通的,不同设备之间可以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一体多端”的无缝衔接和安全体验,发展成用户的“人工智能双胞胎”。企业智能的原理也是如此,最终,企业大模型将逐渐成为覆盖企业“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的“企业智能体”。
“我们不仅有承担起本轮人工智能变革组织者、领导者和创新者角色的实力和底气,也有共同塑造混合式人工智能未来的责任。”杨元庆说。
有了目标,实现的过程同样重要。杨元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赋能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人工智能“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和风险挑战,科技企业如何平衡AI的发展与治理,已行至关键的十字路口。联想对AI技术有自己的价值主张。
“我们相信,只有给人以希望的科技,才是有希望的科技。基于此,联想集团提出了对于AI的价值主张,即‘人本智能’。”据他介绍,“人本智能”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以人类的福祉和需求为核心,而非取代人类工作。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科技公司应当恪守人本底线、提倡人本设计、坚持人本理念。
杨元庆表示,面向新十年,联想的愿景和使命就是“SmarterAIforAll”,即人工智能普惠。“我们希望以混合式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真正惠及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个人。我们也将继续勇立时代潮头,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赋能者和引领者,推动‘中国智造’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潮流。”杨元庆说。
受益于全球化,助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要将中国制造带向全球却并非易事。这一点,已有20余年出海经验的联想集团有很大话语权。
“不管是20年前还是现在,‘走出去’都是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此刻的世界正处于全球贸易格局、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与技术变革浪潮交汇的关键时刻,内外部环境可以说是充满挑战。”杨元庆强调,在当前的出海浪潮之下,中国企业在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后,更需要加速“走进去”和“走上去”。
结合联想在国际市场20年“摸爬滚打”的历程,杨元庆分享了三点经验。
第一点,要重视通过本地化产品创新构建全球知名品牌。他提出,如今全球消费者不再局限于购买传统品牌,而是更愿意尝试、探索新品牌,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买单。这意味着中国品牌有望凭借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在海外市场迎来更蓬勃的发展空间。而构建品牌力的核心是产品创新,需基于当地消费者需求进行挖掘,不仅要物美价优,更要质量过硬。
第二点,重视通过贴近本地市场构建韧性供应链。据杨元庆介绍,目前全球供应链已经开始呈现出脆弱多变、复杂交织的新态势。对中国企业来说,只有从出口导向跨越到深度融合的本地化,串联起更多产业链环节,搭建起更加高效、抗风险性更强的供应链,才能更加贴近本地市场,服务好当地的消费者与客户。这也是联想集团在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等多个市场逆袭成功的关键。
第三点,重视通过合作共赢塑造当地市场企业公民形象。“我们选择出海,不是为了征服某个市场,而是为了融入。只有在出海时思考如何为当地创造价值,共享发展红利,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才能真正融入海外市场。还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发展壮大的基础,一定是扎根中国。”杨元庆称。
回看过去20余年的“腥风血雨”,杨元庆坦言,联想集团不仅是在对外拓展,更是在对内赋能。深耕海外市场让集团能更有效地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对国内市场的有力回馈,进而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的观点也类似。在他看来,中国的出海企业整体是一个贴上“中国”标签的矩阵。任何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获得的成功,都是“中国”这个标签的成功。正因为如此,企业出海要有开放心态,建立全球观,把企业放到全球化视野下去打量,并对所到国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回顾过往,我们依然觉得出海是联想做过的最正确的战略抉择之一。主动全球化20年不但为我们带来了年营收18倍以上的增长,更让联想稳步打造了植根中国、制胜全球的均衡布局和韧性竞争力。”杨元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今年也是联想成立40周年,如今集团在全球拥有18个研发基地及30多家制造工厂,在全球180个市场开展业务,75%以上营收来自海外。
在杨元庆看来,联想一直是全球化的受惠者与推动者,未来也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不仅让世界的市场成为中国的机遇,更要让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动力。”杨元庆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