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悠远乡韵的窗口——探访贵州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史馆

楼纳村史馆外景。

村史馆名片

楼纳村史馆

楼纳村史馆建于2020年,馆里陈列的一组组对比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展示了这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诉说着村庄的沧桑巨变。

吴光珍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顶效街道楼纳村的一名老党员,今年已经85岁。她家门前就是一片良田。随着年龄渐长,她越来越喜欢坐在门前,看人们在田地里劳作。

“有劳动就有收获。现在我们村每年都有新变化,我都快忘了以前是什么样子了。”吴光珍笑着说。

好在,楼纳村建有村史馆。那里陈列的老物件、老照片会让吴光珍回忆起以前的生产生活场景。她把这些宝贵的记忆讲给村里的年轻人听,激励大家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2020年,楼纳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修建村史馆,村民也积极响应、捐物出力。每逢重要节日,嘉宾游客前来,村民都会向他们展示这一具有乡情乡韵的窗口。

走进村史馆,一组组对比照片、一件件老物件无声诉说着楼纳村的沧桑巨变。

“楼纳”一词来源于布依族语言,意为“美丽的田坝”,楼纳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今的楼纳,处处展现出一派新气象。

村史馆陈列的老照片上,过去的楼纳村房屋低矮、道路狭窄。“村子里的砂石路坑坑洼洼,下雨天走路去赶场,回到家里,鞋子上全是泥巴。有时雨下得大,家里还会漏雨,就用脸盆去接。”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说。

如今的楼纳风光优美,村容村貌焕新颜,楼纳河穿流而过,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楼纳村结合村庄及河段特点,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楼纳河“十峰九连湾”生态观光园,成为一个集露营、观景、徒步、寻古、探秘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整洁美观的农家小院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广场镶嵌于青山绿水间,自然之美与生态之美相互融合,山水如画、家园美丽。

村史馆里陈列的过去用的农具,诉说着楼纳村传统的农耕故事。十多年前,楼纳村曾经是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一片空白,村民守着良田,却难以致富。

如今的楼纳村特色产业兴旺发达,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楼纳村按照“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引进涉农企业发展花卉、中药材、水果种植等多样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楼纳村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牵手”,对产业布局进行拓展升级,着力建设楼纳烟叶产业综合体。综合体建设坚持“政府领导、烟草主导、烟农主体、村社组织、多方参与”的原则,构建“烟草公司+龙头企业+烟农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选择粮油、蔬菜、养殖、水果等配套产业,形成粮烟协同、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着眼农业现代化,黔西南州局(公司)高标准推进楼纳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开展高标准烟田建设,投入资金完善道路、水源等配套设施,开展土地治理;重点环节推广机械化,提高烟叶生产效率,降低烟农劳动强度;生产坚持绿色化,利用蚜茧蜂、蠋蝽等防治虫害,推广地膜回收,施用有机肥,使用生物质颗粒烤房进行烟叶烘烤,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楼纳村已经形成了以烟叶、花卉、水果、制种玉米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前村民要么种地,要么外出打工,如今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最受益的就是群众。现在他们就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谈起近年来取得的成绩,陈再安满脸自豪。

村史馆里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楼纳村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如今,这些文化精华在楼纳村发扬光大,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更成为楼纳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亮点,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联手二胡参北斗,交手唢呐颂楼纳”是楼纳村的一道靓丽风景。楼纳村组建布依族文艺演出队,传承发扬“联手二胡”和“交手唢呐”技艺,将其作为民族特色节目进行表演。每逢佳节和重要活动,在村中榕树下、院坝中、田埂边、广场上,村民盛装载歌载舞、山歌对唱,自信展示布依族高台舞狮、八音坐唱、布依小调、花灯调等民族艺术。

如今的楼纳村,村美、民富、产业兴,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贵州省生态村”“贵州省文明村”“贵州省森林村寨”等。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8万元。

一部村史,几许乡愁。小小的村史馆里,一段段文字记录着村庄成长,一张张图片刻画着村庄记忆。村史馆承载着全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成为楼纳村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样本。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