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七月,我们去到九里堤附近的交桂巷乱逛。
那时,拖三轮车在路口卖了二十多年的刘姐串串香,还没有成为网红;铁门口的姐妹面馆也没有开张,一家人在隔壁小区守卫大门;
距离地铁六号线通车还有时日,交桂巷是只属于城西和交大人的美食秘境。
四年之后,金牛凯德因虎头局、广莲申等变得大不一样,地铁星河站方便更多人流抵达。一街之隔的交桂巷也变得更具人气。
但巷子里,从昼到夜,在菜市和夜市交替转换中,新旧美食的盛宴,日常人情的冷暖,依然从未改变。去交桂巷一趟,依然不可能不吃钉到。
随着更多博主网红的到来,摊贩的心思明显分为两派。懂得起的,“你是拍抖音的哇?帮我们发一个嘛”。仍担忧的,“你拍照做什么,不是检查的嘛”。
交桂巷の白昼
菜市场20年如一日喧哗
“早上出去还可以两边开,晚上回来,就变成单行道。”改成单行道后的交桂巷,吃喝买菜的行人队伍,可以走得稍微没那么打挤。
上午九十点钟,以夜市为主的店铺大门紧闭,但属于交桂巷菜市场的早高峰已经到来。
交桂巷菜市和交桂二巷平行,紧紧相挨。一条线路,不足百米。一头进,另一头出,逛菜市无须走回头路。
扫码入场,如同走进魔法世界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对角巷。
低矮商铺林立在道路两侧,干杂店、肉摊、酒坊、卤菜店、菜摊……挤作一团。路狭窄到,仅容得下行人和自行车通过。
脆桃和晚湖景瓜分桃子的天下,本地产的8424西瓜大量上市,仅需2.5一斤。一家卖安岳红薯粉的摊子,粗细粉条俱全,发糕、玉米粑粑同样勾引人的口水。
破损掉色的招牌,反而令人心安,无疑是交桂巷的的老字号。
卤掌柜的大锅中,细分的格子塞满尾巴、翅膀等,现卤现卖,“味道还多好的,卖了好多年”。
“卖了好多年”,在菜市场的语境中,和街坊邻居的心中,等于好吃,品质信得过,价格实在。
有买习惯的,但也喜欢尝鲜。菜市入口的油炸猫猫儿鱼,第一次来交桂巷摆摊,就获得男女老少的追捧。
猫猫儿鱼提前挼好淀粉,大锅热油,初炸至浅黄。购买称重后,再复炸至金黄。父子三人协力,父亲掌勺,兄弟二人称重,撒料。
口袋稍微一捂就软绵,必须得趁热吃,猫猫儿鱼麻辣香脆,无明显刺感。从早晨忙至晚上八点,收工开上面包车,一家人扬长而去。
交桂巷の店与摊
人与人相处的日常温暖
不固定在一个菜市摆摊,父子三人的猫猫鱼可遇不可求。有些摊店之间,倒是很好地形成长期稳定的联谊关系。并且这种现象在交桂巷相当普遍。
早前大榜在(戳→如果你在成都遇到困难,不必客气)中写到的00后青年小敬,他们家在交桂巷的店铺主要做粮油生意,父母负责。
他支一个卖五香酱牛肉的柜台在门口。无事小敬弹奏尤克里里,遇上有人饿肚皮,需要帮助,则能够免费为其提供一顿温饱。
接父母的班打理五香酱牛肉摊,话不多的小敬打理得有条不絮。规模不太起眼,容易一走而过,但尝过之后,干拌牛肉的滋味可以令人特地去一趟交桂巷。
牛腱子肉,处理得干净利落,卤过之后,入味软烂,但又保持了干爽,不带汤滴水。
辣椒、小米辣和香菜等一通搅拌,辣却不烧心,咸香恰到好处。无须小酒,无须配饭,带回去,瞬间就空口吃得精光。
以一家大一点的店当背景和定位,类似的,还有卖糖油果子的吴哥。
下午四五点钟,吴哥骑着三轮车,拖着糖油果子,日复一日出现在余哥抄手饺子店门口。如此关系,已持续五年。
交桂巷有名的余哥抄手饺子,通常只做上午半天的生意。
最近上午去也吃不上,要等到9月1号。“每年夏天他们都要耍一两个月的假”。同街的兔儿面,也要休假到7月底,8月1号才复工。
吴哥有交桂巷最好吃的糖油果子。
果子外壳脆响,甜糯而不腻,每串仅需两元,且一串有五枚。卖完即收工,疫情之下,人流量差些,晚上8点也还能吃上。
交桂巷の黑夜
鬼饮食小吃扎堆的烟火美食
待糖油果子回家后,胖哥臭豆腐默契地占据其位置,接力下一时段,和斜对面的烤面筋相呼应,供应另一种类的美食。
正是从每日下午三四点起,交桂巷的热闹与喧嚣,灯火与通明,渐渐开始由夜市鬼饮食主导。
水果店和气球的斑斓,似舞厅闪亮的灯球。年轻人在冷淡杯、钵钵鸡、烤苕皮、小海鲜等等中,寻找晚饭、宵夜的灵感。
有必要说明,大致处在交大路、交桂路的夹角里,我们所称的交桂巷包括了交桂巷本身,以及交桂一、二、三巷。
其中,交桂巷多面点等餐饮小店;交桂一巷,主要为水果店和夜市饮食;菜市集中在交桂二巷和三巷附近。
地方算不上大,吃喝俱全。又以交桂三巷最能代表交桂巷昼与夜面目的多样。
白天,沿街菜摊,瓜果蔬菜飘香,大爷大妈争先选购。
晚上,同样的位置,烤鱼和烧烤唱主角。
树的浓阴下,大排档的餐桌椅,坐满好吃嘴。全天候榨干和利用好有限的空间。
绝对的务实,牛力牛气串串垮了,新店主改做贩卖蔬菜的店铺,在此已经有五年,老板毫无换一个新招牌的兴趣。
把原招牌中串串两个字的灯泡弄熄,“只要前面四个字”。牛力牛气,未尝不可当一个菜店的名字。
交桂巷の人世间
时光沉浮,温情永恒
“bāi子鸭子你去买没有嘛?”
“嗨呀,她那个肺片我硬是觉得拌得越来越好,每次我都要去买20块钱的”。
一个街坊大姐,说起来口水嘀嗒。
另一位大姐提起,新开的包子铺,三四个抖音网红打卡后,火了。但当下交桂巷最有名的还得是姐妹面馆,“乌啦啦打卡网红店”火速贴在门口。
一到饭点,慕名而来的人排长队等一碗爽口的凉面。“你去吃了没有嘛”。交桂巷和交桂一巷路口的修补店,戴眼镜的阿姨热情安利,“那是我们妹儿他们开的”。
吃过,上次推荐凉面就吃过。(戳→看完这篇凉面清单,我至少吞了8次口水)
刚巧,妹儿骑电瓶车路过,“你看,我们像不像”。
去年五月才开始卖面,一年时间意外爆火,像是一个受气后的福报。
“本来在那边守了20多年大门,遭下(岗)了,小区找另外的人来守,才开的面馆”。
“没想到,这下弄对了”。
阿姨在交桂巷干了20多年的修补活,老式的敦煌牌缝纫机踩得呼呼作响。阿姨很高兴,姐妹生意兴隆。顺势,还想帮衬自己摊前的驼驼锅盔和春卷摊。
“你尝,真的好吃”。言语间,带有成都人一贯的热情和操心。
锅盔是南充方酥锅盔,大姐在交桂巷摆摊一年。
取名坨坨锅盔,“因为师父是个驼背”。习得锅盔的技艺后,又带学徒,大姐的师父在当地小有名气。
面自己发,凉粉自己栲。锅盔的外皮自然是酥脆,凉粉塞得很满,一个凉粉夹锅盔,售价7元,分量足到可当一顿饭。
舌尖在脆和软之间旋转跳跃,如果吃得下,我可以再尝一个卤肉锅盔。“卤肉的更好吃”,裁缝阿姨继续帮腔到。
裁缝阿姨希望锅盔大姐的生意更加好些,“带有两个儿,一个刚大学毕业,还没找到工作。一个儿在送外卖。”
春卷摊不巧收摊,吃不成,裁缝大姐很是遗憾,“嗨呀,刚刚收摊”。晚上八九点,天彻底暗下,也到了裁缝阿姨收工的时候。
以一天为限,当然吃不完交桂巷。
白天和晚上同样的热闹,菜市的高峰后还有夜市接棒。在我们早前逛过的街区、菜市中,普遍都功能单一。交桂巷是那个少有的独特存在。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与众不同,和美食扎堆的特性?
有附近老旧小区众多,为摊主提供廉价房屋出租;有单行道小街,交通影响有限;有介于西南交大和金牛凯德之间区位的刚刚好。
从学校宿舍区集中的交大北门,经星汉路到达最近的大型商场看电影逛沃尔玛,必经交桂巷。
长期以来,靠近学校的校外,总有一个街区要负责提供价廉物美的美食生活。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这个重任落在了交桂巷身上。
学生和居民的集中,共同构成交桂巷美食生长的动力。
时至今日,但凡在交大九里堤校区待过的学生,无不对交桂巷感情深厚,拥有许多记忆的瞬间。
当记忆闪现过后,我们看到,这条巷子仍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