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创新驱动照亮北疆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何凯马秋岩黄宇璐琪邢磊张琪

近日,记者来到国网蒙东大兴安岭防山火预警中心,集山火监控、火情告警、联动推送、分析研判等功能于一体的呼伦贝尔山火卫星监测平台正在紧张工作中。“2022年3月,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借助防山火中心平台,与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局签约,接入地方森林监测系统,解决了大兴安岭林区1170公里无信号区山火监测问题,推进‘星空地’一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山火预警全覆盖。”海拉尔输电工区输电运维一班班长刘扬说。平台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全方位扫描地面,一旦监测到热量异常,便会迅速锁定位置并分析。它融合了数据算法,精准度高,功能强大,涵盖多项实用功能,解决了地面巡护难题。而且能全天候、全区域监控,尤其是在无人区优势显著。

据了解,大兴安岭总面积约32.72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境内约24万平方公里,占比73.34%,目前,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负责运维35—500千伏交直流输电线路383条,线路长度达13740公里,涉林涉草输电线路的防火形势极为严峻。面对挑战,公司于2020年成立云智北疆创新团队,研发网格化山火监测预警系统,并在重要涉林线路试点应用。2021年9月,建成东北区域首家国网蒙东大兴安岭防山火预警中心,融合多源实时数据,实现重点林区输电通道动态监控,提升火灾预警和处置能力。据介绍,通过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等功能,提高了火情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有效减少了山火灾害的损失。在地企合作上,以平台为依托,共同推进防火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提升了防火工作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电网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共赢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时传来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声音:“我身上搭载的红外热成像仪和可见光高清摄像头就像我的超级慧眼,迅速而敏锐地捕捉着一切。仅仅15分钟左右,单个线路间隔设备的巡查任务就能被我轻松完成!”国网蒙东大兴安岭防山火预警中心自运行以来,累计监测并处置火情41起。除了创新防火模式外,公司还用科技手段改变变电站巡检模式。在海北500千伏变电站,“机巡+人巡”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高空设备巡视盲区问题。

除了户外作业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无人机之外,公司在依山110千伏变电站内部也部署了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并与人工巡查相结合,以此更加迅速地侦测设备潜在隐患,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海拉尔变电工区值班长赵鹏乾说:“我们运用无人机的便捷特性,高效开展日常巡检任务。并将细致分析无人机实时传回的巡检数据,采取‘地面与空中双重监控,人工与可视化协同作业’模式,确保了监控的全面性、多维度以及零遗漏。”通过这些创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公司的工作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北疆地区的电力稳定供应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坚实的支撑力量。

国网呼伦贝尔供电公司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建立高效供电服务体系,积极助力招商引资,推广差异化服务,及时满足各类电力客户用电需求。公司也将加大电网投资力度,适度增加变电站布点,延伸大电网覆盖范围,提升偏远牧区供电能力。积极推动重要用户建设落地,开辟大工业用户办电绿色通道,提升新能源外送能力,满足国家第三批大基地、自治区第二批保障性、“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等新能源项目并网,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电力保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