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刚性和道德的柔性拿捏到位“和为贵”调解工作室用“土话土方”化解矛盾

通讯员陈根郁

近年来,文昌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吸纳退职村支书加入人民调解队伍,打造“和为贵”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以讲“土话”、开“土方”的方式,和风细雨化解矛盾,推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源头处置精细化、人性化,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块金字招牌。

和风细雨说“土话”

定分止争接地气

2020年,文昌镇村“两委”换届后,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的党员干部因年龄原因退出岗位。为充分发挥好这些优秀退职村干部的作用,文昌镇党委积极探索退职村干部留用措施,2021年聘请老书记卢飞、江桥贵担任首批专职调解员,组成“和为贵”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并出台激励措施保障他们能够安心调解、放心工作。

很快,两位“老娘舅”抓住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利用多年任职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积累的人脉、威信,协调好“合情、合理、合法”的关系,打好“人情牌”,说着文昌“土话”,创新调解“土法”,将法律的刚性和道德的柔性拿捏得恰到火候,慢慢在群众中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村头巷尾,第一时间发现邻里矛盾,用心倾听并做好记录;调解室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沐春风般打开双方心结……随着一起起矛盾纠纷的化解,“和为贵”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不仅成为文昌镇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协调村民社会关系的重要阵地,也为该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辟了新路径。

熟人社会开“土方”

明理释法巧化解

前段时间,村民黄某对自家院子门前道路进行硬化浇筑,因其房屋地势高,不得已侵占了邻居杨某的一部分菜地,双方因此发生纠纷。两位“老娘舅”介入后,先后到双方家里深入了解,在用“土话”闲聊中,积极寻找合适的调处突破口。得知杨某今后有改善住房的想法,两位“老娘舅”积极引导他用被占用的菜地转换其屋后属于黄某的荒地。对于这样的调解结果,双方都很满意,签订了和解协议,握手言和。

老村支书长期身处基层一线,熟悉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对身边发生的矛盾纠纷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和了解,能精准把脉矛盾双方的心理需求,并有效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打好“人情牌”,讲好“和文化”,有效避免矛盾升级和扩大。

土地占用、邻里纠纷、财产争议、夫妻矛盾……诸如此类纠纷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左手“鸡毛蒜皮”,右手“疑难杂症”,“和为贵”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带动各村调委会及网格员两支队伍共同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与化解,一次次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调解方式,处理好繁杂琐碎的小事,及时高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

“土法”融合法理情

激活治理新效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近年来,“和为贵”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用实绩赢来了群众的“好口碑”。在文昌镇,“和为贵”已成为当地百姓解决纠纷的不二选择。

今年5月份,光昌边村刘某在砌门前晒坦挡墙时,其弟弟认为影响到了自家生活,双方发生冲突。最终,兄弟俩一致向“和为贵”的“老娘舅”求助。卢飞、江桥贵介入后,先后4次奔赴18公里外的当事人家中,调解焦点从当初的挡墙,转到两家的屋弄,再转向屋檐,最后又转到父母分家时的自留山、公益林等方面。面对兄弟俩多年积怨,两位“老娘舅”先后加了双方当事人子女的微信,联合他们一起做思想工作。最终,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调解,彻底解开了两人心里的“疙瘩”,兄弟俩互相道歉时,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借助这种“土法”调解理念,文昌镇以群众为主体的调解方式,不仅提高了调解效率,维系了乡情亲情,还增强了调解结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辖区内群众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且逐年减少,真正从源头做到把矛盾纠纷发现于萌芽之时、化解于升级之前。

“和为贵”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调处成功的矛盾纠纷有800多件,签订书面协议112份,涉及协议资金158.6万元,同时还对接信访平台矛盾纠纷信访事件,经常性地开展隐患纠纷排查,形成了“源头化解—调处发力—调后回访”全流程闭环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真正从源头上疏通矛盾纠纷的堵点,辖区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