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梁华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而得名安康。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安康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在与外界长期的融合和扬弃中,逐渐形成了集巴蜀、荆楚、秦陇和中原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地域文化;辖内的石泉古街、岚皋南宫古刹、平利战国楚城墙……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
位于汉滨区境内的天柱山是安康市四大名山之一,山上的白云寺创建于公元664年,是陕南佛教圣地四大丛林之一,也是安康八景之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27日,安康市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惠生带队到白云寺进行寻访,发现雕刻着安康发展历史兴衰的元、明、清三个朝代碑刻四处散落,有的字体脱落,有的暴露在室外遭受风吹雨打,破损严重,亟须采取抢救措施。当即,刘惠生要求市区两级检察院一体履职,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通过启动检察公益诉讼程序进行抢救性保护。
“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部署后,安康市检察机关闻令而动、迅速响应,推开了“保护安康非遗”“保护古城陵墓”“保护秦巴根脉”等三个“小专项”,并统筹全市检察办案力量组建了3个特色办案团队,通过对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墓葬、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村落进行针对性寻访、保护和传承,以“小切口”推动“大专项”在安康落实落细。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我们与文物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流,在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11月20日,省检察院政治部与安康、汉阴两级检察院干警到汉阴县沈氏家训馆、三沈纪念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等点位开展寻访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养分,赓续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志气、骨气、底气。
连日来,安康市检察机关紧锣密鼓对后柳老街等2处历史文化街区,黄家坝村等8处中国传统村落,刘家营遗址、瓦房店会馆群、太子坟坡唐墓、许家台宋墓等35处国保、省保文物单位,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4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寻访,摸排线索14件,立案9件,制发检察建议8件。同时,对之前办理的督促保护兴贤塔、牛蹄岭战斗遗址等案件进行了“回头看”。
寻访保护历史文物不是把它们“收藏、冷冻、封存”起来,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好、利用好,让它们更好地“活”起来、“火”起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历史文化的寻访保护传承要“发乎内而形于外”,只有真正理解、热爱,才能铭刻于心、表迹于形。加强对安康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传承,检察机关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