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巡演反响热烈,从《潮起大江》看“泸州河”川剧传承发展与创新

“希望之潮起大江!”12月8日21时30分许,2024年度四川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现代川剧《潮起大江》巡演第三站在泸州市江阳艺术宫落下帷幕。表演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起立鼓掌,向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致敬。

此次巡演,由王超、虞佳两位“梅花奖”领衔,市非遗所老中青川剧优秀演员同台演绎。“观赏性强、艺术价值高”是现场观众给出的评价。市非遗所所长包靖表示,作为近年来由市非遗所创演且获得四川艺术基金支持并巡演的首部现代川剧,《潮起大江》的巡演,将推动“泸州河”川剧在传承发展与创新中翻开新的篇章。

在好看、好听中传承发展创新

12月8日晚,绵阳师范学院大四学生陈付贵在台下观看演出,弥补了此前错过《潮起大江》在成都巡演的遗憾。从喜爱川剧到学习川剧,陈付贵从绵阳回泸州观看演出,正是出自对川剧的热爱。

台上,除了王超、虞佳两位“梅花奖”得主外,也有包靖、沈敬东等“泸州河”川剧第四代传承人。而在台下,除了老戏迷,还有不少如陈付贵的年轻人。

包靖说,《潮起大江》在成都巡演时,年轻观众就比较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我们的戏,是对我们的肯定。但如何让戏更加好看好听,从而培养一批忠实的观众,这是更大的挑战,也是‘泸州河’川剧传承发展创新的关键。”

以《潮起大江》为例,在好看上,演员从服装、妆容造型上都符合剧中人物设定,看起来代入感更强,包括舞美等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进行设计。在好听方面,除了川剧传统唱腔之外,还融了京腔;音乐以锣鼓为主的同时,还融入交响乐、华尔兹音乐等;而在台词设计上,也加入了四川方言中风趣幽默、插科打诨的俚语,更贴近地域的日常生活。

在《潮起大江》创演中,市非遗所还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和发掘老中青三代艺术力量的传承发展道路,采用“外请名家+本土演员+‘泸州河’川剧传习基地学员”三结合模式进行打造,让这部剧的可看性、艺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保留原汁原味,是‘泸州河’川剧传承发展的前提,而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让川剧好看好听,留得住观众。”包靖说,《潮起大江》作为市非遗所打造的“红色三部曲”现代川剧中的第二部(另外两部为《赤水河畔》和在打造中的《热血芳华》),用接地气、生活化的方式,演绎出普通人在革命大潮中命运的起落沉浮,在2022年首演过后,受到戏迷的持续关注。因此,如何让《潮起大江》更加好看、好听,也是此次巡演探索的关键所在。

一部经典剧目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时间打磨。“比如此次巡演中,相比前面两场,最后一场大家演出都更加流畅,表现力、感染力更强。”包靖说,市非遗所将根据评审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对《潮起大江》持续打磨提升,推动“泸州河”川剧在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创新。

在巡演中做好“传帮带”

在《潮起大江》中,有李灿、贺粤玲、侯堃等大量年轻演员加入,还有来自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川剧社团、五年级学生王玥曦参演。

剧中,王玥曦饰演段祺坤的女儿(小时候)段若秋,虽然只有15句台词,但小姑娘非常认真。她说:“在排练时我经常向哥哥姐姐以及前辈们请教,台词虽少,但必须全身心投入。”

同样,这次巡演对“泸州河”川剧青年演员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李灿告诉记者,四场巡演和一个多月排练,她和王超、虞佳两位“梅花奖”得主同台,边看、边学、边练,收获良多。“特别看到老师们在如何融入角色、演好角色时的钻研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灿说。

虞佳告诉记者,除了参与《潮起大江》排练、巡演,她还指导市非遗所部分青年演员排演折子戏,分享自己的经验,让青年演员在舞台经验、表演技巧、唱腔等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据王超介绍,从参演《报恩记》到《潮起大江》,他见证了泸州青年川剧演员的成长。“青年川剧演员就应该多锻炼、多演戏,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他相信在这一批青年川剧演员的努力喜爱,“泸州河”川剧能够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包靖表示,《潮起大江》巡演结束后,市非遗所还将陆续启动《热血芳华》的打造;同时结合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开展川剧进校园、进社区等演出,在排戏和演出中发挥“老戏骨”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川剧演员快速成长,挑大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