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让老人花数百万元买保险,岂是“正常操作”能搞定的

开屏新闻 2024-12-11 09:48:19

12月9日,长沙市民王女士向媒体记者求助,她婆婆最近几年在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中心支公司的业务员推荐下,购买了十多种保险,总价近350万元,已实付款150多万元,仅今年就付了77万元。这些钱来自借贷或为其公公准备的手术费。(12月10日潇湘晨报)

商业保险是投保人规避相关损失的重要保障。到2020年,仅人身保险覆盖面就达42.7%,现今只会更广。在商业保险繁荣发展的另一面,保险机构违规侵权现象不少,不但原银保监会发布过多个保险侵权典型案例,媒体报道也不少,如上述保险业务员让退休老人花数百万元买十多份保险。

一般来说,普通人经济能力有限,不会花几百万元购买保险。由于退休老人主要收入是退休金,他们更不可能花巨款购买商业保险。但上述案例中,每月退休金仅2800元的老人,竟花近350万元购买十多份保险,即实际收入与支付能力严重不匹配。这是业务员太能忽悠,还是投保人太糊涂?

王女士称,其婆婆“患有帕金森,脑袋也有点糊涂”,如果情况属实,相关业务员对这样的老人“下手”,既缺乏敬老爱老之心,恐怕也不符合规定。因为“糊涂”老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能独立成为投保人。从报道来看,涉事业务员不仅太能忽悠,还涉嫌弄虚作假等。

无论该业务员成功忽悠老人将手术费、房子抵押贷款用来购买保险,还是老人想收这个业务员当她干女儿,都说明业务员“忽悠术”高明,既会打“感情牌”,又善打“收益牌”——让老人觉得“马上要发财,会有几百万”。而忽悠中就有欺骗,在合同中将老人年收入写成30万元,实属造假。

为规范保险业务,《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等,去年颁发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也作出更具体的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某些保险业务员为了业绩进行无底线操作,而保险公司对其业务员也缺乏有效管理。

在上述事件中,涉事保险员辩解称,“都是按正常程序操作”“没有误导行为”。但从一些细节和结果来看,其违规操作的嫌疑极大。涉事保险公司表示,会将相关情况上报处理,目前正在与投保人家属协商。我们期待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显然,这个极端的保险案例对有关各方都是一种警示。

当下,我国很多地方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由于老年人群更重视人身风险、财产风险,加之容易相信“善良的谎言”,很容易被保险业务员盯上。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涉及老年人的保险销售行为,避免老年投保人被误导购买保险。监管者、保险公司、老人家属,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保险公司既要加强对业务员培训,更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不能让业务员欺骗投保人。据悉,多家保险机构因为“欺骗投保人”受到处罚,相较于2022年和2023年同期,今年前三季度处罚总金额为三年来最高,即2.72亿元。

只有依法处罚违规保险企业,才有警示之效。就上述案例而言,涉事保险公司要妥善处置,依法退保并处罚涉事人员,保险监管部门必要时也应当开罚单。

作者冯海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