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前,毛先生重症肝衰竭,生命垂危,年仅26岁的女儿毛思思(化名)义无反顾地走上手术台,勇敢地捐出自己的右半肝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移植团队历经惊心动魄24小时,圆了感人的“捐肝救父”愿望。9日,毛先生与家人手持锦旗特意来致谢,“谢谢!谢谢你们救了我一命!”
“只要我们合适,谁都可以捐”
8月14日傍晚,毛先生由外院转入华山医院809病区肝脏移植中心重症监护室,12天前他在外院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并顺利出院,3天前病情突然恶化,腹胀伴肝功能急剧恶化并迅速进展至急性肝衰竭、肾衰竭。转院时患者已出现浅昏迷、神志不清、无尿等典型的肝性脑病、肝昏迷症状及休克状态,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已用到极限。肝移植团队立即告病危,实施紧急气管插管、升压扩容等抢救措施。
随着检查检验结果一项项回报,病情逐渐明朗:肝硬化基础上肝癌切除术后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肝衰竭,肝昏迷,合并急性肾衰竭,严重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一场与死神的博弈,就此展开。
在等待供肝评估阶段,随着升压药剂量越来越大,酸中毒越来越严重,患者病情很快进入了恶性循环,随时可能死亡,医护团队安排床旁透析,24小时不间断,同时与患者家属持续沟通,告知亲体肝移植的必要性和风险,指导患者家属进行供体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捐肝救父,毛思思和妹妹没有丝毫犹豫,“只要我们合适,谁都可以捐!”两位女儿连夜从家乡浙江慈溪赶往上海。经过王正昕教授、陶一峰副教授的评估,毛思思妹妹因为胆道变异不适合作为亲体供肝者,作为姐姐的毛思思,便义无反顾地扛下了捐肝救父的重任。
“环环相扣”精湛手术顺利实施
8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在确定合适供者后,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王正昕决定:“病情不允许,原定于明天上午的手术,今天下午就做!申请紧急伦理审批!”最终在医务处、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等相关部门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受体手术于15时准时开始。此时,距离患者转入华山医院,尚不足24小时!
由于患者病情太重,能否耐受手术,是否下得了手术台,都是未知。如果按常规同时开始供、受体手术,万一受体术中因为病情太重而无法完成手术,切取的供肝就面临无法利用的问题。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受体和供体安全,肝移植团队调整手术策略,术中安排持续血液透析及无肝期股静脉-颈内静脉血液转流,以维护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保护肾功能。首先开展受体手术,快速切除病肝,去除毒源,随后将门静脉缝合于下腔静脉上,建立临时门-腔转流通道,这些最危险的步骤完成,肝移植团队和麻醉科王英伟主任、余琼副主任评估手术安全性后,医护团队再开始患者女儿的供肝切取手术。下午17时,肝胆外科中心陆录教授、朱文伟副教授等为毛思思顺利施行全腹腔镜下右半肝供肝获取手术,随后陶一峰副教授等修整供肝、重建回流静脉,王正昕教授、张全保副教授完成供肝植入手术,沈丛欢副教授等完成显微镜下的动脉重建。
全员上阵、环环相扣,直至次日凌晨2时,受体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不轻易放弃每一位患者”
术后毛思思恢复十分顺利,7天便顺利出院,出院当天,她迫不及待地来到重症监护室,探视了尚处恢复期的父亲。父爱如山,爱的深沉,女儿反哺,亦是如此。这一切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父母终将老去,当我再次回忆这段经历时,我依然觉得很幸运,可以由我来守护我的父亲”,毛先生的女儿毛思思(化名)说。
毛先生术后恢复充满挑战,在肝移植团队、外科ICU团队、感染科、抗生素研究所、超声科、护理团队等多学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他依次战胜感染关、肾功能恢复关、呼吸功能恢复关等,经历100多天的术后恢复,顺利出院。
“不轻易放弃每一位患者”的决心,华山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以急危重症、二次及三次肝移植等复杂疑难、高难度肝移植手术为特色,构建了重症肝衰竭肝移植全流程救治的华山模式。王正昕介绍,重症肝衰竭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救治难度大等特点。经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与技术创新,针对重症肝衰竭患者,肝脏移植中心建立了术前集束化血液净化为主的外科ICU支持,术中以维持循环稳定为核心的肝移植术式、麻醉监护管理及体外转流等支持,术后以精准防控感染、全方位脏器功能维护及个体化免疫调节等多学科协作的全流程、高效救治链条,使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
据悉,2023年,华山医院肝脏移植中心重症肝衰竭患者救治数量位列全国前列,重症肝衰竭肝移植围术期生存率高达85%以上,救治成功率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