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寻周记探源礼乐文明]藏于青铜器的“礼”

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我们看到了周天子用以敬天祭祖的㝬簋,体现卿大夫权责的五鼎四簋,以及用来行沃盥之礼的盘盉组合……讲解员告诉我们,礼不仅是治国安邦的纲典,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礼之邦”展厅中央,陈列着周厉王自作的礼器㝬簋。它体形庞大、造型复杂,被誉为“簋王”,内底的铭文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作的祝词。“通过分封制,周人将尊天祭祖的信仰推广到其他族群与地区,如文化旋涡一般不断地与周边民族的信仰进行整合,促进着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郭晶介绍,周礼的核心就是构建权责明晰、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

在距离㝬簋不远处,我们看到了1974年出土于渭滨区茹家庄一号墓的儿鼎与儿簋,它们的“个头”比㝬簋要小得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依照周礼,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鼎簋组合不同,所享有的权力与要履行的责任也不同。以五鼎四簋为例,作为卿大夫,他在获赏赐土田的同时,也承担着辅佐国君并为国君纳贡和服役的责任。权力之大,必伴责任之重,这便是周礼廉政思想的精髓所在。

西周时期,不只是治国理政,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周礼的规范之内。例如,宴饮前要行沃盥之礼。沃盥,就是洗手,2012年出土于渭滨区石鼓山墓地的冉盉和曲臣癸盘就是承载沃盥之礼的器物。使用时,长者捧着盉倒水,少者捧着盘接水,这是周礼所强调的长幼有序。三千年后的今天,饭前洗手已内化成人们的生活习惯。

尊天祭祖、界定权责、规范秩序……可以看到,礼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浸润在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藏礼于器,今人窥器见礼。件件青铜礼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杨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