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郭若梅发自北京12月11日,“多重视角下的人道行动与发展合作”专题会议在京举行。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小宁在会上表示,联合国采购商品中超30%的产品是中国制造,但都是从其他国家采购,实际上加大采购成本,影响人道主义援助效率。
12月11日,“多重视角下的人道行动与发展合作”专题会议在京举行。
陈小宁所述现象在论坛上引起热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伙伴关系部门主任季岚岚表示,很多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他们正以更高价格通过第三方采购中国商品,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有几个因素,比如第三方有更多更全的产品,方便一次性采购,同时也有严格质量把控,可以减少国际组织和众多企业沟通的成本。
据了解,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采购的物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基本生活物资如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庇护所物资如帐篷、塑料布和防水油布;医疗用品和设备,包括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能源和照明设备如太阳能灯,为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提供照明;厨具炊具,用于满足基本的烹饪需求;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衣、口罩等,特别是在疫情等健康危机中尤为重要。
陈小宁表示,她和团队在调研访问中发现,部分中国企业表示在参与国际采购活动时,不了解国际采购的标准、如何获得相应国际产品认证,对国际采购信息和招标程序不熟悉。
针对上述现象,陈小宁建议政府加强多边合作,推进中国和国际组织在申请认证、参与路径和相关产品目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议国际组织帮助中国企业编制一些相关的采购指南,帮助企业更多了解相关信息,参与国际采购市场;最后,建议企业主动参与联合国的全球采购大会,或区域性人道主义展会等。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史德林表示,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和资源,但由于缺乏标准化协议,许多物资未能以直接、高效的方式进入国际系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的物流体系,例如内罗毕的重要仓库,可以成为资源共享和合作的典范。
他建议,未来可以探索中国红十字会与ICRC仓库的物资兼容性,比如提前储备物资、灵活调配,甚至支持资金援助等方式;通过共享资源、整合力量,进一步提升效率,推动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以及联合国体系内的合作,希望此次会议能激发更大的合作动力。
据介绍,本次专题会议由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瑞士发展合作署主办。受气候灾害、武装冲突、经济下行、粮食安全、传染疾病等因素交织影响,《2024年全球人道主义状况概览》预计,2024年全球将有3亿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传统的援助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所有的发展挑战,亟需全面和协调的应对措施。
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着眼新形势下的人道主义需求,重点讨论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援助的最佳实践经验、加强人道援助与长期发展联系的优化路径,以及探讨中国如何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贡献全球人道主义事业。
据介绍,12月8—13日,第五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京举办,除“多重视角下的人道行动与发展合作”专题会议,共将举办10场专题会议,覆盖债转发展、多边援助、气候变化与儿童、性别平等、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非洲医疗产品可及与本地化生产等国际发展合作重要领域和议题。据介绍,“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于2020年创办,此前已成功举办四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