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文物巡展3年辗转国内多家博物馆,是为躲避战火吗?|第2眼

羊城派 2024-12-12 16:41:09

近期,叙利亚局势突变,阿萨德政权倒台,叙利亚过渡政府于12月10日正式接管权力,战火未熄。一批正在中国展出的195件叙利亚文物引发网友关注,有传言称“叙利亚文物为躲避战火送我国展览已经三年”。

根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此前发布的消息,此次巡展从2021年开启,已经在深圳、广州等多地博物馆举行,下一站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亮相。

有网友担心,巡展结束后,这批文物何去何从?

叙利亚文物“东游”3年,来时一波三折

今年5月18日,“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特展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幕。同一天,“叙说——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南宁市博物馆开幕。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此前发布的消息,此次两个叙利亚主题文物展览,系由原有的195件/组叙利亚文物拆分而来。目前,这批叙利亚文物已经告别了上述两家博物馆。

古代叙利亚(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约旦),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属“黎凡特”地区,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寄托着人们浪漫的遐想。根据史前考古学研究,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叙利亚就存在原始人类的活动迹象,并遗留下丰富的原始文化遗迹和遗物。

因地处亚非欧三大洲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占据了古代东西方重要商道,叙利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四面八方涌来的人员和车辆,纷纷纳入叙利亚的文明交往序列中,经过冲突和融合后,又向邻近地区扩散而去,宛如一部壮丽的史诗。

2011年内战爆发,叙利亚陷入了战火,这座裸露在蓝天下的“庞大博物馆”多处考古遗址都遭到了大规模破坏。如今在中国巡展的195件/组文物是否如传言般因躲避战火而来?

叙利亚文物展的起因可追溯至2019年。当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叙利亚有37件文物亮相,那是叙利亚文物第一次来华展出。

大会闭幕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为配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而展开了行动,通过电邮联系了叙利亚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总局,提议在中国举办叙利亚文物展,叙利亚方面立刻给予了积极回应。

据新华社消息,2021年,为庆祝中叙建交65周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总局共同策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来自叙利亚9家博物馆的共计195件/组文物远渡重洋,开启在华巡展。

展览第一站落地深圳南山博物馆,原定于2021年6月11日开幕,然而计划的开幕日期已过,文物却还没能起运。

这批文物数量多、包装体量大,叙利亚机场较小,无法起降大飞机,要转经第三国发运。再加上叙利亚边境时开时关,中途还遇到了地方武装战争,这一路一波三折,时至当年8月方与中国公众见面。南山博物馆馆长戚鑫说,“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值得了”。

从中国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巡展3年来,这批叙利亚文物辗转深圳、成都、北京、河北、山西、广州等十余城,线下参观逾百万人次……

它们下一站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今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了一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叙利亚展(暂定名)中标(成交)结果公告”,该项目以93.8万元成交。

陕西一位考古行业业内人士龚先生(化名)表示,“目前看巡展还会继续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博物馆举行,这个过程中,这些文物都在中国境内,所以能够保证这些文物的安全。这些文物完成巡展,自然会回到当地的博物馆等机构那里去。”

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消息,明年,这批叙利亚文物巡展档期包括国内多家博物馆。

多国曾将文物“托孤”中国?

今年6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

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展览备受关注。有传言称,“埃及将788件国宝移至中国展览,或为应对巴以局势紧张,保护文化瑰宝免受战争威胁”,更有甚者称战争一触即发,埃及此举是在为文物“托孤”。

业内人士介绍,博物馆特展筹备周期往往以年计,此次古埃及文明展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着手筹备,而这一轮巴以冲突于去年10月爆发。

展品数量虽然几乎是普通特展的三倍,但对于古埃及文明留下的大量文物仍只是沧海一粟。

不过,确实也曾有文物来中国“避难”。

2021年8月,阿富汗局势突变,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一度关闭,还被传遭抢劫,其馆藏文物的状态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

相关消息勾起了网友的回忆:2017年起,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200余件重要馆藏在中国巡展,国内多家文博机构进行了一场接力守护。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曾拥有10余万件珍贵文物,由于局势动荡,绝大多数馆藏在数十年的战乱中被劫掠、毁坏,乃至永远消失。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文物曾被多次转移,甚至一度下落不明,直到2003年才在阿富汗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重见天日。

从2006年开始,这批珍贵文物就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足迹走过了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2017年,无奈出国“避难”的231件阿富汗异域珍宝来到中国,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

按照计划,这批文物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结束后,应继续前往美国巡展,但却传来展览取消的消息。如果无法找到下一个落脚点,它们将重返局势尚不稳定的故土。

当时,网友们纷纷@各自家乡的博物院、美术馆,让他们伸出援手,接力举办阿富汗文物展。成都博物馆接棒了,在展板上写下了“文化不灭,国家永生”的标语,表达了对阿富汗走出战乱的祝福。

此后3年,在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都曾看见这批阿富汗国宝的身影,前后共有140多万名观众观展。2020年,在结束了香港之旅后,阿富汗的这批文物顺利返回家乡。

保护濒危文化遗产,中国一直在场

21世纪以来,因现代化武器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地爆发的武装冲突中,人类文化遗产遭受的破坏尤甚以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不断拉长。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将“巴米扬”大佛化为碎石,许多佛像也遭遇毁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近年来的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国家和地区的战争中,面临被摧毁危险的人类世界级文化遗产多达40处。

战火中,人类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二战后,国际社会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确立了以下原则:不论是国际性或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冲突各方必须尊重文化财产。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通过了《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提出“无论属于哪国人民的文化财产的损害,都将构成对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险境中,人类文明的瑰宝,还需要一处避难所。2017年5月,国家文物局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卢浮宫朗斯分馆、苏黎世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三个“国际文物避难所”,为濒危文化遗产提供庇护所。

2020年2月,在中国巡展3年的阿富汗文物回国时,有网友这样说道,“我们相信,当某一天,阿富汗文物回到故土时,它们不仅带着所到巡展每一站的观众满满的祝愿,一路旅途中的美好也会增添在它们的历史记忆中,再见时,它们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年6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通过大量第一手珍贵影像资料和参与者的口述,首次全景呈现了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第一次举办此种题材的展览。

而中国文物工作者亦走出了国门,持续为国际濒危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1961年,中国专家余鸣谦和李竹君带领25名高水平建筑修复工人,完成蒙古国乌兰巴托兴仁寺和博格达汗宫两处古建筑的修缮工作。

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中国派代表团先后承担了周萨神庙、茶胶寺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在参与吴哥古迹保护的近30年中,一代代中国文物工作者走进吴哥古迹,赢得了当地人的信赖。

(参考资料:新华社、红星新闻、封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央博、《时事报告》、上观新闻、北京青年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

话题主持|记者杨楚滢

0 阅读:20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