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12日电(赵强强)“老聂,继续帮我把粉和一下。”年过七旬的邢师傅一边把和好的糊状红薯粉均匀倒入到蒸箱里,一边叮嘱着旁边的老伴。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饱含着近二十年的娴熟技艺与默契配合。在旌德县蔡家桥镇庆丰村,一间不足十平方的屋子里,蒸汽弥漫,红薯的香甜气息四处飘散,邢师傅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早些年,都是我和老伴挨家挨户上门给乡亲们做红薯粉丝。如今上了岁数,山上山下来回奔波实在吃不消,便换成了邻里乡亲们带着粉到我家来加工。别瞧着这手工制作粉丝不起眼,却是个技术含量颇高的活儿。从冲洗、粉碎、洗粉、和浆、蒸糕、刨丝再到晾晒,前前后后得有十余道工序,整个流程下来将近两个月。其中和浆最为关键,粉和水的比例要控制好,才能蒸好糕,稀了它就推不出来粉丝,浓了蒸不熟。”邢师傅一边忙着刨丝一边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邢师傅的红薯粉丝加工生意从每年九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元旦前,因其采用古朴的木制蒸箱,柴火慢蒸达六个小时之久,制作出来的粉丝色泽晶莹,粗细均匀,入口香甜,滑爽不腻,每天前来加工和购买的客人络绎不绝。
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的有力支撑。从挑选优质红薯,到最终的粉丝成型,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它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也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在这有着“美食小镇”美誉的蔡家桥,还有很多如同邢师傅一样的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执着的信念,守护着传统手工艺,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