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结核病主动筛查可有效降低社区传播风险

近日,在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表示,强化主动筛查,推动关口前移,加强重点人群早发现、早治疗,是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的重要途径。

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分享了一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例,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例,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

日前,国家疾控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部署全面加强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赵雁林认为,耐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疫情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结核病防控。围绕这些问题,该规划从优化服务体系、强化主动筛查、规范治疗管理、加强预防措施、强化政策帮扶、强化社会动员等六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从“防、治、管”全流程对防治工作提出要求。

目前,结核病防控仍以因症就诊为主,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

“结核病50%—70%的传播发生在诊断之前。”赵雁林说,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并给予及时规范治疗,就能大大降低结核病在社区中的传播。《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强调了强化主动筛查的防治措施,提出加大筛查力度,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此外,要在筛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在医疗机构以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患者首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实践证明,主动筛查能够减少诊断延迟,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结核病的社区传播风险。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进岚介绍,2023年,贵州省将“一老一小”结核病主动筛查工作纳入省十大民生实事,共筛查257万老年人和144万学生。贵州省学生报告发病率由2018年最高的55/10万下降到去年27/10万,下降了56%。

“系统性筛查与预防性治疗‘双管齐下’,对于结核病防控效果是最佳的。”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认为,系统性结核病筛查在既定人群中加强筛查,识别结核病疑似患者。而预防性治疗则针对被认为可能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TBI)并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个体,排除结核病后,按预定的疗程服用一种或多种结核病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这种风险。

专家表示,在高流行地区进行主动筛查,目前仍存在筛查覆盖面不足、落实追踪、随诊较困难、基层筛查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并强化资金保障。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患者主动发现范围的拓展,进一步降低筛查的成本。比如基于舌拭子标本的分子检查技术相较于痰标本分子诊断技术价格大幅下降,未来这一技术如果能得到广泛应用,将大大提升主动筛查的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

在规范治疗方面,《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还提出了健全结核病诊疗专家组会诊制度、为结核病患者提供覆盖筛查、诊治和随访的全程管理服务、地(市)级及以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要开展二线抗结核药品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传统药敏试验等具体举措。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杨彦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