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2日讯潍坊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的“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传承性、时代性和引领性。峡山区把对潍坊“城市精神”的认同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改革试点,全域推进生态景区、生活社区、生产园区“三区”同建,以跨村联建、农业“三调”、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等为着力点,奋力蹚出库区乡村振兴新路径,农业增产、农民增富、集体增收的多赢格局正在峡山加速形成。
跨村联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党组织领路、村集体造血、各方面聚力。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存异、产业基础有别、发展条件不同,如何在奔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村村好”?这一问题在峡山区不再难解,解题的关键在于“联”。
今年以来,峡山区聚焦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平衡、区域性问题化解难、统筹发展不顺畅等问题,探索实施产业联建、资源联享、治理联动“三联”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三维”融合,整合13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跨村组建涵盖54个村的22个联合党组织,打造“生态秀水·宜人峡山”“潍水之泮·和美郑公”等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辐射周边30余个村庄一体联动发展,推进实现连片振兴。
走进岞山街道永颜新村,一条条水渠纵横交错,一片片大田宽阔平整,勾画着来年喜获丰收的美好图景。据介绍,永颜新村联合党总支由颜家庄村、坡立东村、坡立西村3个村党支部组成,在今年秋冬季开展的农田水网建设工作中,联合党总支组织3个村统一规划实施,整修农田道路2600米,新建及疏浚排水沟5000米,节省工程量近20%。同时,颜家庄村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实现全域土地流转的情况下,积极介绍本村种植大户就近流转坡立东村、坡立西村土地,永颜新村范围内流转土地3000余亩,为下步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郑公街道清瑶新村,跨村联建带来的乡村蝶变也正在逐步展现。据介绍,清瑶新村由刘家沟村、陈家山甫村联建而成,属于产业拉动与地域联治双驱动型,该村以组织联建为基础,一个场所办公、一个班子议事、一个思路干事,利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流转土地1300余亩,引导、鼓励群众种植大姜、香菜、大葱等经济作物,构建“联合党总支一村级党组织一网格长一微网格”四级组织体系,着力打造“礼和议事”“礼和拉呱”等微阵地,村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以强带弱,满盘皆活。用抱团思维补发展短板,靠跨村联建拓共富之路,携手奔赴富民兴村的美丽之约。在通过跨村联建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同时,峡山区还深入开展“三清一净”综合治理集中行动,在全区各村清理违规合同、个人和村集体间往来欠账、村集体资产资源底数不清及违规占用等问题,统筹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理更通、气更顺、心更齐。据悉,峡山区还将进一步探索实施青联先锋型、科社赋能型、跨村和合型、结对帮扶型等模式,整合力量、共享资源,补齐短板弱项,推动所有村全部达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地议事“四有”标准。
“三调”并进调出农业农村新气象
从“靠天吃饭”到“旱能浇、涝能排”,从零散土地到规模化经营,从传统种植到特色种植,在峡山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农业生产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今年以来,峡山区通过扎实推进旱涝调平衡、零散调规模、作物调结构“三调”工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三分之一以上的农田位于红板岩区,峡山区的农业曾长期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多农民常“靠天吃饭”。针对辖区内旱涝急转并存、农田水网淤塞不畅、水利设施老化等问题,峡山区以旱涝调平衡为目标,今年7月份在全市率先启动全域田间水网建设集中行动,推动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区街村三级干群携手,整合干部、群众和专家力量,全面摸排易旱易涝区域和全域农田水网现状,以科学实用为导向,制定完善全域农田水网规划,通过“铺管引流+河道清障+沟渠疏浚”,形成覆盖全区的农田灌排一体化水网布局,截至目前,新建和修复田间沟渠79.35万米,整修田间道路58.44万米,地表水存蓄能力扩大10%,12.5万余亩易旱易涝田变为旱涝保收田,预计粮食年均增产120万公斤。在疏通毛细血管的基础上,明年春天,峡山区计划启动全区骨干水网工程建设,逐步搭建“一库八河、四区双环”农田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进一步提升水资源整体调蓄能力和灌排效率。
峡山区耕地面积31.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6.18万亩,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农村内源式发展路径必须要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旱涝调平衡的同时,峡山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改革为契机,探索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持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推进零散调规模、作物调结构,不断激活增收致富新引擎。
太保庄街道瑞合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富硒小麦、富硒花生、富硒地瓜等富硒特色产品700余亩,今年预计产值突破200万元。据西树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王焕军介绍,该合作社是由西树村党支部领办,全面推行“党建+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累计流转土地1100余亩,真正实现“以硒强农、以硒兴业、以硒富民”。在王家庄街道朱子村,成方连片的黄烟种植示范方同样展现着土地流转、特色种植的复合效益。据了解,该黄烟种植示范方总占地面积435亩,全部为跨村联建朱子村土地流转,是全省首个雪茄种植晾晒标准化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当地村民就业2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6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据悉,今年以来,峡山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76万亩,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7个,创建区级示范经营主体5家,成立136家强村公司,实行“耕种管收储售”农事服务一体化,辐射带动4万农户增收致富。新调整种植结构面积1.5万余亩,新培育推广蓝莓、大樱桃、芦笋等设施农业品牌10余个,经济作物种植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
三链融合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
走进郑公街道北戈庄村田小馒新中式艺术创意面点工坊,非遗“面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田晓介绍,该工坊深耕中高端花样面点定制,新研发花样面点产品140余种,培育本土手工艺人30余名,带动片区80余名群众就业,助力群众增收200余万元,下步还将投资300万元,盘活2处闲置厂房,培育集面花研发加工、非遗直播、手造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研文旅品牌,实现由“家庭作坊式”向“工厂标准化”转型。峡山湖畔的峡山湖·拾光驿站项目利用废旧火车为载体,进行现代化设计改造,建设特色火车主题餐厅和民宿,成为潍水左岸新晋“网红打卡地”,每逢节假日、周末人流量爆满,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今年以来,峡山区全力推动贸工农、研文旅、医康养产业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链接,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充分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技资源,举办“院地共建·人才兴村”乡村发展联盟揭牌仪式,实现区内32个农村社区与32个北大农研院课题组精准结对,研究院提供先进农事技术,社区提供实验田与农技助理,助力农业整体增效20%。深入挖掘“山水文静”、负氧离子、富锶温泉、有机食品、潍艾艾灸“养生四宝”八大核心优势,布局打造潍水左岸湖光漫步长廊、潍水右岸书蕴果香长廊和潍水养生谷“两廊一谷”,大力推介峡山水库西侧朝晖大道、东侧落霞大道,沿湖发展康养旅居民宿、渔家乐、农家乐110余家,举办环峡山湖马拉松赛、郑玄文化宣传推介会、“艾满人间”艾灸产品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引导各村在房前屋后、空闲地块种植艾草,着力创建研文旅、医康养高地。推进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微企兴村·共富工坊”,新增小微企业108家,解决就业2000余人。
跨村联建、农业“三调”、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随着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逐步深入,在峡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富、集体增收的共赢局面正在形成,一条独具库区特色的富民强村之路正越走越宽。
闪电新闻记者刘九省通讯员王光超潍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