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香港目前共有24个非遗项目被列入“代表作名录”,包括粤剧、长洲太平清醮、香港天后诞、扎作技艺、古琴技艺和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等。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公布《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提出要推广岭南文化特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推出“香港非遗月”、制定“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的认定机制和准则等,在香港社会引发争论。
据香港《星岛日报》10日报道,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智鹏称,设立传承人认定机制,等同于让各个项目都有代表人物,对推广本地非遗有一定好处。但他同时认为,各个项目未必只有一位合适的传承人,很多项目都存在不同门派。例如被列入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就有多位资深师傅。岭大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助理研究发展经理黄君健称,特区政府相关部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不太可能精通所有项目,难有统一方案套用于挑选各项非遗的传承人。
蒲窝青少年中心连年举办非遗传承工作坊,其董事蔡德升称,制定认定机制和准则有不少好处,但非遗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知识类非遗项目以集体形式流传,即该知识文化已与大众日常生活高度融合,并衍生出不同演绎模式,难以决定唯一正统的传承人及其知识作为项目代表。香港咖啡红茶协会主席黄家和说,现在香港有超过7000家茶餐厅及超过2000家快餐店供应港式奶茶,很难说哪一家是正宗的。他以协会举办奶茶冲泡比赛“香港金茶王”为例称,每位师傅都有独门手艺,评审会严格检视各参赛者冲奶茶的基本功,如拼茶、捞茶及冲茶等,还有奶和茶的平衡度,成品是否色、香、味俱全,而打出评分,“难以说明谁是港式奶茶传承人”。
积极推动客家话及围头话传承的香港本土语言保育协会会长张国雄,同样表示不太明了该如何确立传承人。他称,部分语言由一代代口耳相传留存至今,过去从未有人自称传承人,即使官方成功确立某位客家人成为传承人,必定有人质疑其说法是否正宗。且现在仍以各种方言为母语的人是少之又少,相关人士大多年事已高,恐难以肩负推广重任。
香港各界虽然对传承人认定机制及准则的制定存有疑虑,但大家普遍认同首要条件是继续做好非遗推广及教育工作。蔡德升认为,除了坊间推广工作,相关部门也要举办定期的非遗活动,确保文化项目能长期存在于公众视野中,以增加公众参与度。他留意到,现在的年轻一代对文艺创意产业有相当大的兴趣,也愿意投身保育及推广非遗的工作中。黄君健认为,推广“无处不非遗”的概念很好,如吸引市民及旅客参与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及大坑舞火龙,“不同非遗有不同推广方法”。刘智鹏也称,部分非遗有地域限制,如客家围村文化等,原地保留可能更为理想,“非遗就在生活当中”。
有港媒评论称,除了非遗代表作名录增加到24个外,香港“非遗清单”上的项目也从480个增至507个。这些“非遗”项目体现香港文化积淀的厚重,也是发展高质量旅游的重要资源。如今单纯的景点观光已无法满足游客要求,深度游、沉浸游成为新的消费模式。游客更愿意融入目的地,体验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最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中来。文章认为,香港不缺优质旅游资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光,“保护好、发展好、宣传好这些非遗项目,既是香港无处不旅游的体现,也是说好香港故事的最佳载体”。(杨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