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困难群体之“困”早已不仅仅是温饱层面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碑林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95%以上区域处在城市二环线以内,辖区面积23.37平方公里,占西安市土地面积的0.23%,常住人口75.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近7%。地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在这样的老城区,对政策线内的群众做到应保尽保,“政策临线”的低收入群体怎么办?
2023年开始,碑林区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全区105个社区建立“融救联助”工作室,为有需要的低收入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实现救助帮扶的更多式样。
所谓“融救联助”,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链接社会慈善组织,调动社会志愿者等多元融合、精准帮扶的服务体系。
不让一个病人拖垮一个家庭
三年前,家住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的钟志贤老人意外瘫痪,在医院治疗几个月后,病情依旧不见起色。
儿子钟红东和父亲感情很深,为了方便照顾84岁的父亲,他考虑再三,辞了工作,每天亲自在家照看,做饭喂饭、翻身拍背、按摩喂药……“有空我就多跟他聊聊家里的事,希望他有一天能慢慢恢复。”钟红东说话间,有些哽咽。
希望固然美好,终究扛不过来自现实的压力。翻看老人每月定期支出的医疗费用清单,单单更换导尿管一项每月费用就达2000多元,加上来往医院检查的医疗费、护理费、床位费,这个本就经济紧张的家庭被压得有点喘不上气儿。
“钟志贤老人的遭遇很典型,现阶段全国有7%的家庭需要长期护理失能、失智老人,这些琐碎细致、日复一日的工作,绝大部分由配偶或者子女承担,这样的困难家庭在我们社区也不是个例。”碑林区黄雁社区党委书记杨潇说。
黄雁社区地处西安市中心地带,常住居民5200户,人口1.6万,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25%左右,超出全区平均线,老旧院落多、老龄人口多、特殊群体多是社区的现状。
在杨潇以往的工作经验中,不少像钟志贤一样的困难群体虽然身患重病,救治困难,但对照民政部门相关救助政策,却尚未达到帮扶标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她感慨:“我们一直思考在基本生活救助之外,怎样更精准、有效地满足这些困难家庭多样化的帮扶需求?”
社会救助工作要创新,就要弄清楚具体的帮扶对象、帮扶问题。2023年3月,刚刚当上黄雁社区党委书记的杨潇观察到不少居民来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时都喜欢刷视频、看直播,一个想法突然跳了出来:可不可以通过开直播的方式,一边宣传各项惠民政策,一边将困难家庭和社区联系到一起。
同事们都很认同她的提议,16名社区干部分头行动,找直播设备、打造直播间、确定主播人选,居民还给即将开通的直播间起了个充满正能量的名字——“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
两周后,“小红船”为民服务直播间初次“试镜”,就得到了居民们上万点赞量,有在后台私信表扬的:“不用跑路就能了解政策!”“内容选得准”;也有留言提建议的:“大病救助政策能不能讲讲”“高龄复审的程序能不能简化”。面对超出预期的高热度,杨潇趁热打铁,安排专门的后台工作人员对政府救助、医疗保障、居住环境、便民生活、心理慰藉等各项居民需求做记录、统计。
到目前,“小红船”直播间已直播200场,累计观看人数300多万,点赞量超过70万,在线回答群众疑难问题4500条。
碑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常晓华全程跟进了这次探索,她同期罗列出了一系列相关救助数据。
“在居民需求清单的基础上,社会救助科对全区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等17个相关部门政策同步整理、更新,汇编出一份涉及53项社会救助政策的《碑林区“融救联助”工作手册》《社会救助申领攻略》,同时建立起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体系,选取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等指标分类、分型评估、对困难群体精准识别。”常晓华介绍。
常晓华整理发现,就社会救助而言,目前社会上的不少救助力量已相对成熟,但资源配置需要优化空间,盘活社会力量成为扩大社会救助的一个关键点。
这也让钟志贤一家人长期以来的忧虑有了初步解决方案。
2023年6月,黄雁社区在成立“融救联助”工作室,在多方协调下,经过评估、识别,钟志贤一家被列入首批“融救联助”服务名单,由辖区内西安碑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义诊,并办理家庭床位服务,为老人免费更换导尿管。除此之外,依靠社会组织的力量,社区还会定期开展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照护,提供心理疏导、医疗救助等服务。
三年来,奔波于家庭和医院间的钟志贤一家人终于缓了口气儿。
从物质救助向精神救助延伸
由黄雁社区起根发苗的“融救联助”已经在碑林区大多社区推行,工作室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队长,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专业社工1名,融合区、街道、社区资源,链接专业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等帮扶资源,第一时间为困难群体提供上门帮扶。黄雁社区还探索出一系列针对辖区失能、失智老人及家属的贴心养老服务。
82岁的退役老兵高思德在此期间走进了社区干部的视线。
高龄、丧偶、独居,和很多老年人一样,高思德现在的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加上早年腿部受过伤,只有天气好的时候他偶尔下楼走走,天气不好就坐在窗户边上发呆,冰箱里存放的速冻食品总是可以吃上好几天。
“孩子们离得远,都不在身边,我一个人有时也觉得孤独。”老人一边期望儿女多陪陪自己,一边又对孩子们的忙碌给予理解。
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后,“融救联助”工作室开会对老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有人提出可以为老人匹配“代理儿女”帮扶项目,平时可以为老人买买药、做做饭,陪伴聊天。
“我想剪头发了”“好,那一会儿咱在家剪吧,也方便洗头”。在高思德老人家客厅,黄雁社区工作人员郭倩带着几名志愿者和老人随口聊着家常。相处久了,作为“代理儿女”,郭倩只要有空闲就一定“回家”转转。
在她看来,随着社会救助对象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救助的重心会从物质救助向精神救助转变,目前黄雁社区已经服务了40多名这样的老人。
无独有偶,长安路街道朱北社区党支部书记邓琳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朱北社区一家20平方米的盲人按摩店内摆着几张床位,床垫、床单、隔帘,一眼望过去,干干净净,淡雅清新。“三伏天,正适合做艾灸。”按摩店经营者韩杰热情地向邓琳介绍起近期店内的热门项目。
据邓琳讲述,韩杰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是家中独子,先天患有视力残疾,2022年,韩杰的父母突然因病相继离世,一个月内失去双亲,常年受父母照料的韩杰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
“你怕黑吗?两眼一抹黑的时候,手不知往哪儿放,脚也不知道该朝哪儿迈。”邓琳清楚地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
要帮助韩杰,从哪里开始入手?经过多次上门谈心、商量,社区帮助他联系到一家企业,并出资送他去按摩学校学习一项技能。
考虑他后期的就业问题,社区还主动将居家养老服务场地腾挪出来,作为他的创业空间。“一方面减少了创业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养老服务站这一阵地向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宣传。”邓琳介绍,半年左右的时间,“韩式推拿”工作室就开门营业了。
因为价格经济实惠,“韩式推拿”工作室一时间吸引来不少顾客,在每天的忙碌中,韩杰也开始慢慢走出父母离世的痛苦,“现在每个月收入将近3500元,能够自食其力,不靠低保金过日子,我也很踏实。”韩杰说,随着按摩技艺的成熟和客源的稳定,今年年初,他已经将工作室搬回了自己住的小区。
碑林区有8个街道办,105个社区,在黄雁社区、朱北社区的带动下,社区“融救联助”工作室通过将复杂的救助帮扶条例一步步汇入精准的流水线,经过“政策找人”、需求评估、资源匹配,让越来越多的救助群体开始得到帮扶。
从单一救助到“救助网络”
2024年7月,碑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与社会福利科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协查电话。
来电反馈当地发现一名李姓流浪乞讨人员,初步核实为碑林区户籍人员,随后,区民政局立即联系公安碑林分局核实对方的身份信息、家庭现状并与家属取得联系。
为了尽快安排其返乡,碑林区民政局向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反馈情况,启动跨省协作。半个月后,在外流浪月余的李某成功与家人团聚,而全程协调、承接此次工作的正是碑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与社会福利科科长田新社。
碑林区举办的千人饺子宴活动视觉中国/供稿
42岁的田新社,说起话来干脆利索,他介绍,在城市救助管理机构,有一群因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其他个人原因无法与家人团圆的人员,被称为滞留人员。他们身体、精神脆弱,安置难、管理难。
田新社的手机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时刻准备着外出救助。这些年,为了送滞留人员回家,田新社陪着受助者去过北京、上海、河南等许多地方,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在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卧龙寺周边街区,常年有流浪乞讨人员扎堆聚集,李老汉就是田新社救助工作中的“常客”。他在卧龙寺露宿已经有四五年,神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白天乞讨食物,晚上就睡在街角旮旯,偶尔有热心人过来劝阻,常常被他骂走。
田新社心里一直记挂着李老汉,遇到极端天气,一定会去到他露宿的地方看一看,送些衣物和食品。平时,他还一遍遍地跑救助站和街道社区,筛查信息为李老汉寻亲。
2021年10月,在西安市救助站协助和本人断断续续的自述中,终于确认了李老汉的真实身份信息,其本名李占山,来自陕西相邻省份的某地农村。很快,田新社在办理乘车凭证后送他坐上了回家的列车。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三天后,李占山又出现了,在同样的地点行乞、流浪。
“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况,救助工作像是回到了原点。”为此,田新社一度很无奈,他琢磨了很久,认为流浪乞讨人员的寻亲救助要跳出单一救助管理的固有思维,通过多部门配合和强化宣传引导,这样救助才能更有效果。
基于此,为了完善、落实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2024年2月,碑林区由民政部门牵头,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流浪乞讨人员巡查救助网络。区级层面,会同公安、卫健等政府部门,重点检查公园广场、桥梁涵洞等重点区域;街道层面成立救助小分队,负责本辖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社区层面组织志愿者、社工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说引导。
考虑到新媒体传播更有优势,田新社和同事还借助新媒体手段,用短视频平台直播救助现场、寻亲经历、被救助人员返乡历程,提高社会对救助管理工作的参与度、认同感。
在多方力量的聚合下,一张完整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网络开始形成。
碑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与社会福利科曾经救助过一名叫张强(化名)的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便四处打零工,到后来开始流浪。工作人员找到他时,自尊心极强的张强非常抗拒救助。
通过社区了解情况后,田新社贴心地为他准备了单间居住,并邀请专业社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打开心结。
2024年春节前,张强在碑林区民政局、辖区派出所、所在社区人员的陪同下,和亲人团聚了。回老家前,他说等和家人把一切安顿好后,再回西安务工。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