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始建于明代1366年,历时28年建成。它南至外秦淮河,东依钟山,北有后湖,西纳石城,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
自1997年发表第一篇关于城墙的文章起,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原主任杨国庆一直投身于南京城墙研究。在他今年出版的《宅中图大朱元璋与南京营造》一书中,杨老师将明初南京城的历史娓娓道来,讲述了南京城墙的修筑过程和文化细节,带我们领略了600年前古人的思考和智慧。
“我这本书,只想把多年以来的思考和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城墙的物质层面延展到背后的思想层面做一些探讨。普通游客读这本书,可能会云里雾里搞不清。但我希望能通过对明初南京城墙和城市研究,留给后来的学者一点启迪,弥补我多年研学以来的心中缺憾。”
01南京的旷世城垣
现代人常说“3.5亿南京城墙砖”,杨国庆老师却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没有人能统计出具体的数字,但是超过1亿块砖是可能的。”与西方城墙仅重视军事防御、火力配备不同,中国城墙中蕴含的政治和传统文化意义不容小觑,尤其是中国古代都城。南京明城墙也是如此,它的几乎每一块砖上都印刻着明初社会的线索。
“城砖当中,很少量的没有字,大量都是有文字的。多的七十几个字,少的只有一两个字,或者几个符号。”这些文字,与散落长江中下游的明城砖窑群相关,与上百万明朝官吏、军夫、民夫和匠人、船夫有关,更与明初统治者的用人调度和基层组织政策有关。在《宅中图大》中,杨老师写道:“南京城墙砖文中的官、民实名制的出现,为保证砖料质量提供了重要的追责依据,并成为明初的一项制度被沿袭。”
如今,各行各业的实名制越来越依靠网络和大数据技术。而在明初,明人却用最基础最简易的方法实现了城砖的实名制管理。“临江府新喻县十一都均工夫造”“南康府提调官通判赵斌”“窑匠羊丁”……这些文字,将这些遗失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以符号的形式保留下来,使他们也成为明城墙的一部分。
杨国庆在江西省宜春市彬江镇考察明初南京城墙砖窑遗址(2007年摄)
明城墙作为明初浓墨重彩的一笔,出现在大量的方志、传记、家谱和墓志记载中。历史文献记载不全的地方,杨国庆老师通过城墙砖文进行了部分的弥补与佐证。“砖文拉近了我们与600年前明初社会的距离。如果没有这批砖文,过往的一切——即使是南京城墙这样浩大的工程,也只会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可能具体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家庭、某一个村庄。”
02朱元璋的旷世思想
朱元璋1356年到南京,1366年开始搞城市规划和建设。他把城墙加高、加宽、加厚,还结合南京丘陵多山的地形地貌,修建了大量的包山墙,使得敌人的火兵器、冷兵器、云梯都难以发挥作用。
杨老师认为,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的时候,并不是门外汉。早在安徽和州当政时期,朱元璋就主张用城砖墙改造和州原本的土城墙。“在几十年的征战中,朱元璋一直在学习。他的尊天信仰及后习获得的天文知识,成为南京城墙‘上堪下舆’的结构规划的基础。”
明城墙的“上堪下舆”,指“仿效宇宙天象的投射(上堪),并根据南京的丘陵、河湖特殊地理条件(下舆),又经过朱元璋对‘国之中土’的纠结后的再次增建和延续,逐步凸显整体四重城垣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天文的文化寓意”。从风水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南侧为南斗,北侧为北斗。明南京城以“南斗与北斗聚合”为整体布局,这在城门、区域和轴线、两斗斗魁用材等方面均有体现。“南斗”与“北斗”的聚合,反映出朱元璋对“南京所处我国东南,偏于一隅”的缺憾,并在建造京城时利用天象星宿文化进行校偏的心理。
杨国庆对南京城墙“新城”调研中(2014年摄)
通过对明城墙的研究,尽可能接近600年前朱元璋时代的南京,是杨国庆老师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希望后人不要因为残暴的标签而否定朱元璋的一切,从南京城市建设角度来看,他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也希望人们能客观地看待朱元璋时代的南京,还原其在城市历史发展中应有的地位。”
03被忽略的南京另一面
对于南京城墙的现状,杨国庆老师不止一次感慨:“朱元璋在南京搞了这么大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六朝、南唐所有的城市都被囊括在里头,还扩大了2/3的城市规模,并且影响了数百年。这样一个城建壮举,为什么我们不去肯定它的地位,不去肯定它的价值?”
杨老师研究南京城墙将近30年。一开始,他骑自行车绕城墙转,然后改为徒步。城内、城外、城上,他都无数次走过。“哪些地方有砖石,特殊的砖文在哪里,哪些地方被后代维修过,我基本都清楚。”
杨国庆在南京城墙北侧历史曾修复地段对城砖砖文调研中(2014年摄)
“有一年夏天,当我转城墙一天跑下来,来到前湖。此时,夕阳西下,我坐在湖边,越过湖面的城墙,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场景:1368年后的南京,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那个时候,城里城外肯定是人山人海、灯火通明的景象。毕竟是一个大一统国家的首都在这儿建都啊!自从朱元璋建都之后,以城墙为界的南京城,几乎容纳了此后包括民国的大半部历史。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个城墙里头做事、许多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城墙内外。明初的南京城,怎么把它的价值放大都不为过。”
但是令杨老师感到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无论是广度和深度依然不够,既没能把南京的城墙和城市建设看作一个整体,也没能把明初南京城的历史价值讲出来。“学者们谈起南京,不谈六朝,就谈民国。外地游客到了南京,都认为南京是一个伤感、悲哀的城市,却不知道我们南京还有一个了不起的朱元璋时代。”这也是他决定撰写《宅中图大》的原因。杨国庆老师始终认为,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微观的城墙砖文,是解读明初南京城文化入门的两把钥匙,缺一不可。这两把钥匙拿稳了,就能打开更深入的门,里面有无穷的奥秘。
《宅中图大》是一本写给城墙研究者的书,但杨老师对所有热爱城墙的年轻人都充满期待。他说:“城墙是你们的,城市也是你们的。我只希望我的书能成为一根小拐棍,让你们在游览城墙的时候可以提供点帮助。”
杨国庆考察前湖段“墙中墙”(即新城)维修现场(2015年摄)
新华日报交汇点南师大新传院联合出品
指导老师王宏伟
采写张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