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洪建主持召开文旅工作专题会议、率队调研滇池绿道外海段及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强调要按照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充分挖掘滇池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以滇池绿道为主线,突出重点、串珠成链、以线带面,加快把环滇池旅游线路打造成为昆明的核心旅游目的地。
为更好地挖掘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资源,擦亮环滇池旅游品牌新形象,12月13日起,由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掌上春城策划推出“滇池朋友圈第二季·村头话滇”系列访谈活动,对话滇池周边重点村落负责人,就环滇池旅游发展如何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如何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村落文旅资源挖掘等进行探讨,探寻滇池边乡村农文旅融合大发展路径,解密滇池边传统村落的“出圈”密码。
...
对话“一把手”
解密“滇池朋友圈”
本期嘉宾:滇池度假区大渔街道办事处海晏社区党委书记李龙
无论在哪个社交平台搜索海晏村,总能找到数不尽的美照。作为滇池边“最红”的村子,海晏村究竟有什么魔力?从昆明驱车一小时,就能到达海晏村。站在路边望去,这里和普通的村子没有区别,但走进村子,才发现海晏村的“红”是名副其实。
海晏村位于滇池度假区大渔街道,面朝滇池,是昆明滇池东南岸的一个古渔村,曾经是滇池流域唯一保留着周期性渔业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原生村落。现如今,随着昆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晏村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走进村子,一座座保留云南民居特色的院落便呈现在眼前,往里走去,才发现这些经历多年风雨的老房子并没有显现出萧瑟与破败,而是在经过历史性修缮之后焕发了新生。咖啡、美食、艺术创作空间等新型业态的入驻,更是让这些老房子变得生机勃勃。顺着青石板路走,就可下到滇池边,在这里,海晏村便又换了一个模样。现代、古典气息交织的小店、非常出片的打卡点、滇池边的最美日落、社交平台上的网红书屋、时而盘旋时而浮在水面的红嘴鸥,所有“元素”拼凑在一起,构成了如今滇池边最红的村子。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蓬勃发展的昆明旅游产业、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大IP的加持以及海晏社区党委对村子内涵的深度挖掘,也使越来越多的游客看见了这个藏在滇池边的小渔村。“我们将运用好海晏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七彩落霞观光村’‘落日集市’‘美丽庭院’及‘落日古渔咖啡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深挖海晏特色美食文化,大力推广及宣传豌豆粉、老酱鱼、八大碗等特色美食,开展海晏嬢嬢编发、遇见海鸥音乐节、舞龙等一系列海晏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对于海晏村的旅游发展规划,海晏社区党委书记李龙已经有了计划。
作为海晏社区的一把手,
李龙如何携手村民在
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
使海晏得到更好的发展?
听听他这样说
↓↓↓
海晏村因何优势入选昆明市重点打造的46个滇池边重点村名单?在发展中如何发挥优势?
李龙:海晏村入选昆明市重点打造的46个滇池边重点村名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海晏社区位于滇池东岸,坐拥一线湖景,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是连接昆明市区与湖滨生态带的门户之一;二是生态本底良好,社区周边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昆明市重要的生态绿肺之一,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良好基础;三是文化底蕴深厚,海晏村作为滇池东岸唯一一个紧邻滇池且较完整地保留了云南民居特色风貌及滇池渔业文化特点的传统村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海晏社区目前共有5处历史文物古迹及6个县级文物保护故居,加之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素材;四是交通条件便利,紧邻主要公路,距离昆明主城不远,便于城市居民周末短途出游,也方便外省市游客到达;五是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昆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晏社区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和恢复滇池生态,建设湿地公园、生态步道等公共空间,增强社区生态功能。同时,深度挖掘社区内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以地方特色吸引游客,提升居民文化自豪感。发展“庭院经济”,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绿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此外我们建立社区自治与多方协同的管理模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规划、项目实施,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共享发展成果。
入选后,村子的发展定位和主要支柱产业是什么?如何将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李龙:海晏社区目前的发展定位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海晏村古渔文化保护”,主要支撑产业为旅游业,目标客群较为广泛。近年来,社区通过深挖海晏社区历史文化,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核心,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以关圣宫(昆华女子中学)为历史载体,结合自身独特的亮点,以旅游产业、红色历史文化遗址带动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开辟新时代乡村旅游新路径。目前社区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商户联合+群众参与”的发展氛围,助推民宿、美食、咖啡、艺术创作空间等新型业态落地,赋予了闲置老屋新价值。
社区领办的集体经济组织——石子河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度假区国投置业有限公司及第三方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并成立了“海之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现代管理为基础,加快推进海晏村改造提升工作,推动海晏村旅游发展。社区利用悠久的人文历史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让我们村子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将运用好海晏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七彩落霞观光村”“落日集市”“美丽庭院”及“落日古渔咖啡文化”,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深挖海晏特色美食文化,大力推广及宣传豌豆粉、老酱鱼、八大碗等特色美食,开展海晏嬢嬢编发、遇见海鸥音乐节、舞龙等一系列海晏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此外,社区将持续招商引资,推动海晏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游客来村具体能体验些什么?村民如何从中获取收益?村民前后生活有什么变化?
李龙:社区明确了“特色落日古渔村落”的发展规划,引进美食、旅拍、窑文化、创意品零售等元素,融合打造了海晏村“青石板商业区”“落日集市”“生态巡护步道商业区”。游客来到海晏村能看自然美景、吃海晏美食、体验海晏特色文化等。
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带动了我们村内民宿产业的崛起,社区居民通过房屋租赁、利用自家房屋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了收入增长,同时社区加快老旧房屋排危改造,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截至2024年12月3日,已有多家商户入驻海晏村,累计投资金额约9534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3.14万元,同比上升484.74%;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已超过256万元,同比上升39.79%,居民人均收入较之前翻了3—5倍。
如何带动村民共同投身乡村建设?中间有哪些曲折,如何克服?如何让村民达成共识?村民对如今发展模式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如何?
李龙:面对滇池保护的严峻挑战,海晏社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依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紧锣密锁地展开了雨污分流系统及环湖步道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社区生态环境,保障滇池水域不受污染。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位于社区边缘的空地,曾一度成为工程推进的瓶颈。这块空地原属4户居民,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施工不可或缺的部分。起初,部分居民因担忧权益受损,拒绝施工通行,导致进程受阻。为解除居民担忧,社区采取“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的策略,通过耐心讲解工程意义,转变居民观念,最终达成了共识,为顺利施工铺平道路。
我们社区的居民世代生活在滇池畔,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大家开始意识到个人行为与滇池命运息息相关,保护滇池不仅仅是为了子孙后代,更是对家乡责任的担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清洁行动、绿化植树等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区规划,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贡献。社区通过举办文化节、乡贤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对未来发展模式高度认同。
发展乡村旅游,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政策、资金?希望能得到哪些支持?
李龙: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关键要素,但如果要从中挑选最重要的几个,我认为人才、政策和资金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人才是灵魂,没有专业且充满激情的人才队伍,再好的设想也无法变成现实。人才不仅涵盖规划师、设计师、营销专家、运营管理人才,还包括拥有地方文化传承能力和农村实用技能的地方居民。他们是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源泉,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与特色。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培训、教育和实习机会,吸引并留住本地青年返乡创业,同时也欢迎外部专才入驻,形成多元互补的人才结构。
政策是导向灯,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政策应该在保护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设立专项基金、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等方式,大力支持海晏社区的发展。
资金是血液,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启动和维持项目的关键。资金来源多样化至关重要,包括政府补助、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众筹等多种途径。尤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期运营,往往需要较大的初始投入,我们希望此时政府能够加强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降低风险,增加投资者信心,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滇池边的村子和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什么不一样?如何利用好滇池旅游黄金岸线这个大IP?
李龙:滇池周边的乡村旅游相较于其他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这不仅是其独特性的体现,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滇池被誉为云南的眼睛,湖光山色、四季如春,加上周围的名胜古迹,如西山龙门、大观楼等,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这种天然形成的美丽景观是其他地区很难复制的自然财富。滇池周围还分布着彝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村落,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传统节日、手工艺品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此外,滇池区域历史悠久,留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对游客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利用好滇池旅游黄金岸线IP,一要深入挖掘和包装滇池沿线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如“滇池水乡”“文化走廊”,并通过新媒体、旅游节庆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提升知名度;二要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开发系列文化体验项目,如民族服饰试穿、手工工艺DIY、民俗表演观赏等,让游客亲身体验滇池边的多彩文化;三要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环保住宿、有机农产消费等生态旅游概念,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同时,让游客享受纯净自然的乐趣;四要与周边景点、城镇联动,如昆明市区、大理古城等地,形成环滇池旅游圈,共享客源,互惠互利;五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提供地道风味菜肴,如滇菜、鱼宴等,打造“舌尖上的滇池”;六要实施严格环保措施,如垃圾分类回收、污水处理等,保持滇池水质清澈,维护生物多样性,树立负责任的旅游目的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