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清明前后6不做,平安养生少灾祸”!啥意思?有何道理?

朋友美食 2025-04-03 22:45:23

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个祭扫祖先、缅怀逝者的日子,也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老人常说的“清明前后6不做,平安养生少灾祸”,便是这智慧的结晶。

一,清明前后不剧烈运动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但还未完全稳定,人体的气血,也处于从内敛,向生发过渡的阶段。过度剧烈的运动,如快跑、大力量的器械训练等,容易耗伤气血,使身体难以适应,季节转换的节奏。

就像刚萌芽的植物,若遭遇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必然难以好好生长。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则有助于气血的缓缓舒展。

二,不熬夜

清明时节,讲究的是,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夜晚是人体各个器官,进行自我修复和调养的时间。清明前后,夜间的气温依然较低,熬夜会损耗人体阳气,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阳气充足,身体的机能才能正常运转。一旦熬夜伤了阳气,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感冒、肠胃不适等。

三,不在清晨空腹出门

清晨时分,气温较低,人体内的血糖水平,经过一夜的消耗,处于较低状态。如果空腹出门,特别是在户外待的时间,稍长一些,身体就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慌等。此时应先适当补充一些食物,像小点心,或者一杯温热的饮品。

四,不大悲大喜

清明祭扫,缅怀故人,很容易陷入,悲伤的情绪之中。然而,从养生的角度看,过度的悲伤会损伤肺气;而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大喜,又会影响心经气血。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对养生至关重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气血的和谐运行,维持身体内部的平衡。

五,不贪凉饮食

清明前后,虽然天气暖和了,但脾胃还比较虚弱。此时如果过多吃冷饮、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大量凉拌菜等,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胃虚寒,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应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食等。

六,不乱穿衣

清明前后的天气多变,时而温暖,时而寒凉。这时候如果过早地换上,单薄的衣物,或者过度地捂着,都不利于健康。

过早地减少衣物,容易着凉生病,捂得太厚,则会导致身体内热郁积,引发咽喉肿痛等,上火的症状。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这些清明前后的养生禁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和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这些传统养生智慧,依然值得借鉴。遵循这些小“不做”,能够在清明时节,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享受平安健康的生活。

1 阅读:34
朋友美食

朋友美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