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玻璃屋顶折射熠熠光彩,银灰色的屋檐勾勒出一条流畅的曲线,置身其间,两棵“钢铁巨树”支撑起开阔的换乘空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明天,随着地铁3号线通车,位于北京朝阳站西广场的交通枢纽也将正式投入使用。新枢纽将成为北京面向东北地区旅客的“城市门户”,为来往朝阳站的市民提供无缝交通接驳服务。
内部抢先看:
菱形网格巨柱非常抢眼
今天上午,记者抢先来到即将启用的朝阳站枢纽。从位于朝阳站西广场的正门向下步行,穿过一道玻璃幕墙,就进入了枢纽地下一层换乘大厅。放眼望去,两根菱形网格巨柱从地下“生长”到空中,支撑起整个屋顶。阳光从屋顶一个个菱形天窗中间透了进来,营造出星星点点的感觉。
“这片屋顶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星耀天穹’。整个屋顶仅由两根菱形网格巨柱支撑,让整个换乘大厅成为近似无柱空间,形成了一个室内的站前广场。”北京建工朝阳站交通枢纽项目经理马晓晖说。
记者注意到,枢纽地下一层的大厅与国铁朝阳站地下一层无缝衔接,旅客下高铁之后,从出站通道向西直行就可以进入枢纽。枢纽的“C位”留给了地铁站,旅客搭乘扶梯下楼就可以进入3号线站厅,经过安检之后,再下一层就可以到达站台。
公交站台全部进室内
乘坐出租车和公交车也十分方便。旅客进入枢纽后向右转,不用上下楼,就可以进入出租车候车区。乘坐网约车的旅客则需要再下一层,进入网约车候车区。乘坐公交车的旅客则需要搭扶梯上楼,进入公交车上客区。值得一提的是,朝阳站枢纽的公交站台均设置在了室内,公交车可直接开进枢纽内部,乘客候车时只需坐在室内区域等候公交进站即可,大大提升了冬季候车体验。
公联枢纽公司第三运营管理中心经理刘自强告诉记者,朝阳站枢纽以地铁和公交双引擎为主导,贯彻公共交通优先模式。具体而言,高铁换乘地铁的距离约为175米,换乘出租车和网约车约为150米,换乘公交车约为175米;地铁换乘铁路约100米,公交换乘铁路约240米,公交换乘地铁约250米。枢纽内部设置了61台扶梯和直梯,方便旅客在各个楼层间移动,这样的设计确保了旅客能够快速、无缝地进行各类交通方式的衔接,极大地改善了出行体验。
记者注意到,朝阳站枢纽换乘大厅的空中还悬挂了“超大号”指示标志,方便旅客找到换乘楼梯口。站内还设置了指示牌与彩虹地贴,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目的地,枢纽内的特色“汇合点”依景而设,精准破解定位困境。
规划1500个自行车停车位
记者在现场看到,朝阳站交通枢纽集铁路、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换乘方式于一体,这里规划公交车始发线路16条、网约车停车位300个、出租车发车泊位15个及蓄车泊位300个、自行车停车位1500个。枢纽换乘大厅北侧建设了一座公交立体停车楼,地上为公交驻车,地下设置出租车、网约车停车区。
朝阳站枢纽启用后,首发集团公联公司将全方位保障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运营服务。“艳华窗口”问询处暖心升级,服务人员增配,饮用水、针线包、急救物资等一应俱全,特殊乘客获一对一贴心帮扶,关怀备至。枢纽将依客流动态调整公共区域清扫频率,换乘大厅、候车区等始终整洁卫生。
为了保障枢纽开通后的顺畅运行,朝阳站枢纽内还设置了集中调度大厅,通过视频汇聚、调度管理、应急指挥、融合通信等数字化平台功能,实现高效的协同调度和信息互联互通。同时枢纽大厅设置智慧公众服务平台,配置了24处电子信息屏,实现覆盖乘客出行的全面化、个性化、实时化的信息服务,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和换乘效率,共同打造一个智慧、便捷、舒适的交通枢纽。
揭秘
1.3万平方米钢屋盖29小时空中滑移安装
从朝阳站高铁站房内放眼望去,朝阳站枢纽屋顶由12000多块装饰铝板组成,一块块铝板鳞次栉比,组成了一条条流畅的线条。
“12000多块装饰铝板,没有一块是一样的,这对于项目施工的挑战极大。”北京建工朝阳站交通枢纽项目经理马晓晖说,在拼装这些铝板时,需要有“拼图”的耐心和细致。既要干得快,又得干得细。为此,项目团队将每块装饰铝板做好编号,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做好图纸的标注,利用三维扫描反复核对确认后再进行下料、安装。在作业完成后,全方位检测施工效果,确保每块装饰铝板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朝阳站巧妙融合了地铁与枢纽的共构建设理念,形成了一种高度集成的施工挑战。枢纽与地铁站同期建设,两个项目交叉作业,其中地铁站在下,枢纽在上。而枢纽的结构施工,必须要等到地铁站结构完工后才能进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朝阳站枢纽的钢屋盖摒弃了传统的分片散拼、吊装就位方法。在地铁3号线进行车站北侧建设的同时,枢纽项目在施工场地南侧的地面上完成了1.3万平方米钢屋盖的整体拼装。随后,钢屋盖采用整体拼装、整体滑移的方式,历时29小时、累计滑动170米,完成了一次空中滑移,全程没有出现一次“卡轨”,创造了国内单层网壳体系滑移距离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施工纪录,与传统的分片散拼、吊装就位方法相比,缩短了一定的工期。
记者:李博,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