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她为听障儿童“种”下声音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2-14 21:07:45

本文约2966字,阅读约需7分钟

编者按:

折翼天使,人生有别样精彩。

贵州生活着286万残疾人。“羽翼”折断的他们,冲破生理心理双重束缚,拥抱世界,激励更多人向光而行、逐梦未来。

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多彩贵州网陆续推出贵州残疾人创业或助残故事,讲述他们从“追光者”成长为“发光者”。

“这里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圆圆的苹果,吃起来脆脆的苹果。”

这是先畅的工作日常。她用声音为听障儿童种下希望。

大学毕业10多年来,先畅一直致力于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近4年来她致力于有听辅设备(植入人工耳蜗或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的听力与语言康复训练,现供职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中心。

进行言语训练时,要用“听觉优先”等技巧。呈现某一物品,先说出物品的名称,调动孩子的听觉意识。比如教他们学会“苹果”一词,先畅在表达中,将“苹果”放置于句首、句中、句尾,使其不断复现。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听力语言康复教师先畅

“听觉三明治”里的“苹果”

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先畅喜欢故作神秘。

她将道具苹果模型放入黑色“神秘袋”中。用夸张的语调大声喊:“哇!我这里有个好东西,你听听是什么呀?”她假装打开口袋偷瞄,接着描述:“它是种水果,苹果。”

随后她将苹果模型取出,给孩子看一眼,重复输入:“你看圆圆的苹果、红色的苹果。咬上一口,哇!脆脆的苹果。我们可以洗一洗苹果,切一切苹果,吃一吃苹果。我们来说一说,它是——”

先畅满怀期待地等待孩子发出“苹果”两个音。若反复几次,孩子仍发音不清,她继续耐心地重复:“看老师口型:pingguo。”直到孩子发音正确。

如此“听—看—听”的形式,被称为“听觉三明治”。这份“三明治”里,可以是“苹果”,可以是“香蕉”“橙子”,还可以是一切词汇与短语。

听力语言康复课堂

在听障儿童的世界“种”下声音,必须尽可能将视觉和触觉方面的提示减至最小。

听觉能力训练,从听觉察觉、听觉分辨、听觉辨识到听觉理解,一步步循序渐进。试着听不同的声音,风声、鸟鸣等自然声,手机铃、汽笛、敲门声等环境声,还有三角铁、低音鼓等乐器声,以及对名字、家人称谓等语音声。进入语言能力训练,从一个词汇起步,到短语,再到句子。

有时候,先畅上课前还会调好闹铃。铃声在课程中某一时刻响起,观察到孩子反应不大,她开始假装好奇:“什么在响呀?找找看!”见孩子四处寻找,她继续引导:“哇!是手机铃声。让我们看看手机在提示什么。是有人打电话进来了,还是玩游戏的时间到了?”

先畅每天要为6—7位不同年龄的听障儿童“种”声音。

她采用一对一的个别化诊断教学,每位听障儿童,根据首次评估和持续评估,从听能、言语、语言、认知和沟通等5大领域来教学。小龄需要完成5个领域,大龄至少保证3个领域。每日个别化训练结束后,还需将当日教案交给家长,回家继续巩固练习。

先畅在一对一个别化诊断教学中

认知也得跟着听觉同步生长。

一块石头被放入装有水的透明鱼缸中,先畅告诉孩子:石头太重,“沉”下去了;再加一块泡沫,太轻了,“浮”在水面上。

声情并茂地“自言自语”

3岁半小女孩想从高凳子上跳下来。

她双手扶着面前的桌子,伸腿比划了两下,皱起眉头。几番试探后,她仍有些害怕,轻轻哼了两声,先畅故意忽略。小女孩随即扭头,眼巴巴地望着先畅,见她没反应,她又哼了一声。

“怎么了?”先畅问她,眨了眨眼表示鼓励。

小女孩再次伸腿试探了一下,终于开口说:“帮帮我!”于是先畅笑着伸出双手。

这位植入了人工耳蜗的小女孩,进行听力与言语矫治不到半年。大多时候,她习惯性地简短哼两声,用眼神或手势表达需求。这样的情况,在佩戴人工耳蜗的孩子中并不少见。家长们也习惯性迁就,只要孩子多哼两声,便及时满足他们需求。

先畅为做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点赞

不少听障儿童的家长常来请教:回家后孩子自顾自玩耍,任谁说话也不理。

“一定要声情并茂地将他们带入有声音的世界。”先畅教家长们,要学会“唠叨”,试着“自言自语”和“平行谈话”。自言自语,即描述自己当下正在做的事或心理活动;平行谈话,即把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

孩子玩玩具汽车,先畅跟着说:“这是辆红色小汽车,小汽车真漂亮。”“会发出滴滴滴声音的小汽车。你把小汽车开动了,要去哪儿呀?呀!汽车开到桌子边缘。前面是悬崖,汽车要掉下去了?”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在集体课堂。

课间,孩子们围坐玩耍,鸦雀无声。其中不少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相互之间并不交流。有孩子想要同学手里的一块积木,要么直接抢过来,要么用手势比划半天。“他们只跟老师说话,却不习惯使用语言和同龄朋友交流。”

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进行辨音训练

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有80多名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听障孩子,听障损失程度、聆听水平、佩戴时间、语言及认知等水平并不均等。若听觉年龄较长的听障儿童,向植入人工耳蜗刚开机的儿童主动搭话,并没能得到很好的回应,那他便留下“同龄人不会说话”的刻板印象。

先畅跟家长们建议,送孩子到普通幼儿园,和更多健听孩子沟通交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将学会更多语言。

比康复训练更重要的事

先畅不时还会遇见一些焦虑的家长。

他们苦恼地找先畅倾诉:孩子佩戴在外的人工耳蜗机体,幼儿园小朋友的过分好奇,是一种困扰;或是年龄较大而听觉年龄短的孩子,言语清晰度差,说话语速较慢,不免遭到同学嘲笑。

还有人老是抱怨,因有残疾的孩子,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或生活拮据。

“如果你们都不对未来报以希望,孩子该如何面对漫漫人生路?”先畅严肃地回答家长们:“你们得乐观,得不卑不亢,才能给孩子以榜样。”

说罢她双手撑着桌子站起来,露出肌肉有些萎缩的双腿。

她出生就被诊断出先天性脊柱裂,即脊椎管的一部分未完全闭合,缺损部位有囊状物。这样的神经管畸形,极大可能导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所幸脊柱修补手术很成功,尽管下肢肌无力,但借助辅具可站立与行走。

先畅读中小学全靠母亲摩托车接送。母亲王玫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工作之余,除了照顾女儿,王玫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她一头英气短发,喜淡妆,爱穿风衣与皮靴,又美又飒。先畅情绪低落时,见到母亲,便立觉得万物明朗。母亲常说:“就算遭遇苦难,也要快乐地生活。”

先畅坐着轮椅接送前来康复的孩子

还有些爷爷奶奶过分溺爱,长时间将三四岁的孩子抱在怀里,像对待婴儿般。

这样的孩子,进到个别化训练教室,也常将自己蜷缩起来,胆怯地望着周遭一切,发音也有气无力。先畅不厌其烦地叮嘱家长:“让他自己走路,去感受和接触更多事物。跑跑跳跳亦能锻炼肺活量,声音会更加响亮有力。”

残疾人如何面对世界,是和康复训练同样重要的事。10多年前,在贵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求学期间,考虑到拄拐行走较慢,先畅每天上课都比室友提前20分钟出门。有路人多看她几眼,她也不恼,反而露出灿烂的笑容,“借助工具出行,我和路上所有的人,没什么不同。”

先畅还抽空拿了残疾人驾驶证(C5)。和朋友出去自驾旅游,都是她开车。某次在洗车店,老板惊讶地说:“坐车的是健全人,开车的竟然是残疾的姑娘。”先畅乐呵呵地回答:“因为我的车技最好呀!”

本网记者:李思瑾

一审:曹轶王琰

二审:林萌袁小娟

三审:李蓓

0 阅读:0